站在山脚望山顶,看到的是憧憬;站在山顶看山脚,品味的是得失。——题记
此刻,我恰似那个勉强爬到山顶的人,极目远眺,N师学院第五期的课程尽在眼前;凝神闭目,那一次次震撼仍在心头激荡。
十次访谈,十场跨界盛宴,跳出教育看教育,果然有不一样的精彩。
1.高考&教育
N师第五季,学员热情高。
开班第一课,话题是高考。
嘉宾来四位,跨界互探讨。
角度各不同,受益真不少。
吴校说要求,社群来介绍。
学员勤互动,感受说的好。
新生钉子户,都想展拳脚。
期待十节后,能把成果抱。
第一次听课之后,曾经做了一个梦:梦里看到大街上无数身高体重长相衣着都一模一样的人从眼前排着队经过,目视前方,不言不语。我一下子惊醒了,忽然想到昨晚N师学员的讲座,想到有关高考的话题,想到丰子恺那个用模子造人的有关高考的比喻。
其实,从课程结束之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假如没有高考,会怎样?
其实高考一直是我心底的遗憾,在我还是孩子时候的农村,因为经济和信念的原因,上学差不多是非常奢侈的东西,能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没有高考的经历,所以也没有更多走出农村,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随着大学的扩招,能够上高中大学的孩子比例大大增加,但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高考仍然是走出农村,实现自己精彩人生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果没有了高考,这些农村孩子将如何证明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初中还是要考试才能上的,一少部分人通过考试能升入初中,那时候小学老师——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老师就非常紧张,学生学习也很刻苦,生怕孩子考不上初中,所以能升入我们学校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非常多,学习起初中的知识也很轻松,当然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也很高;后来九年义务教育实行,没有了升初中的考试,小学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升学压力,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那么高涨,后来居然有不识字的孩子升入了初中,而且越来越多。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假如没有了高考,高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儿还会那么高吗?学习质量还会那么好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不会下降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教育如何变革的问题。
四位嘉宾老师都认为,如果没有了高考,要重新审视教育,重新考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乃至教育的内容。目前他们也在不断尝试,而且也有了一些成果。我想说的是,毕竟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已经延续很多年,人们已经觉得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而且也都认可这种方式。如果取消了高考,就要先解决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有些学校除了考试科目,就连基本的课都开不全,很多孩子从起跑线上就落下了,似乎除了参加高考升学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他们没有特长,没有更好的拓展学习宽度的机会,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思考他们的出路。
总之,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以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要将为社会推送优秀建设者为己任……如果这些做到了,高考是否取消这个命题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了。
2.商业教育&生命成长
初级阶段是国情,市场经济早盛行。
人才培养有缺陷,教育系统未转型。
计划经济模式在,商业教育少内容。
若想培养企业家,财商知识提日程。
知兴院长谈经验,王胜老师也认同。
升学固然很重要,爱心也给后进生。
爱护好苗任发展,长远眼光宽心胸。
天生我材必有用,学渣也能成英雄。
长久以来,一直有一种认知误区:那些名校毕业的学霸们定是无所不能的——不然为什么全社会都对985、211心存向往、趋之若鹜呢!尤其是我这样从未上过高中,因与大学无缘而终生遗憾,偏偏又有一个即将高考却与名牌大学距离尚远的高三女儿的人来说,985、211就是心底隐形的痛。
听了王胜老师和肖知兴老师的对话,品读他们站在企业家培养角度的观点,突然就觉得松了一口气。是的,虽然多年以来一直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给那些不能继续学业的孩子听,但是潜意识中总觉得,那是除了上学之外途而求其次的无奈的出路——是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众多如我一样的人。也曾感慨某个某个当年淘的没边的孩子有了“惊天动地”的发展,而某些学习尖子却相对非常普通,但是从未思考过原因何在。
听了第二讲,我一方面为那些没能“学业有成”的孩子庆幸,他们保留了成为企业家的本质;一方面又为那些学霸,那些经历国内名校系统教育的孩子感到遗憾,他们被弱化了成为企业家的那些属性。但是,却不是悲哀,因为难道全社会的人都需要成为企业家吗?不,生活还有更多的选项,不是唯一的。或许对那些孩子来说,企业家的光环远远没有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来的舒爽。
肖院长说,农村的孩子在升学竞争上并不想占优势,那我就在想,对于我班里那些诸多的“未来企业家”们,我应该有怎样的转变呢?
诚如老师所说,我本身没有企业家的潜质,不能培养他们,但是我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吧。我可以改变以前的想法,用欣赏的眼光看这些孩子,跳出成绩之外看他们:他们有层出不穷的“惹事儿”的新花样?没关系,那是他们作为企业家的创造力,要做正面的引导;总是拉帮结伙称兄道弟?没关系,那是他们作为企业家的神奇的社交能力——讲义气,不自私才能拥有大爱,将来才能担当社会责任,拥有家国情怀。只要不是危害他人,不是集体“堕落”,保持本性,便也无可厚非;至于他们偶尔的新点子,出的那些“馊主意”辩证的看,或许就是独特想象力的结晶,即便不靠谱,也不要去打压……
肖院长反复强调,对于孩子的企业家精神,做老师的要珍惜、保护。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心胸去对待,给他们足够的爱,即便是他们犯错,也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带着爱去批评。他还开玩笑说,想想以后他们可能带着几亿、十几亿回报学校。其实,对一个老师来说,每个孩子出息都是一种欣慰,老师的付出真的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真的就是很纯粹的为他们高兴的由衷的心理!
所以,我对我的孩子说:没关系,你们都有未来企业家的潜质,老师看好你呦!
3.阅读——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的邂逅
N师课程第三讲,阅读生命来滋养。
王胜老师引话题,伍松老师解释详。
基础教育它为本,知行合一才成长。
多多思考找方法,文明成果来共享!
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的确,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来说,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胜老师和伍松老师的一番对话,道出了阅读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书,成长为对的人。
1)对的人——好的阅读者
好的阅读者不仅做到精典阅读还要博览群书;既能阅读专业的书籍又能做阅读的推广——总之一句话:知行合一。
对我来说,虽然最近也读了几本书,但都是走马观花,有些内容理解不深,很快就忘记了,更谈不上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我离一个好的阅读者还有差距,这也是我未来要改变的。
2)对的书——学会选择
伍松老师说,作为阅读者,自己要会选择书。既要自己感兴趣,又要符合自己的水平。特别喜欢他说的:有时候要降低期望。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自己读;不是别人读过领悟很深的书自己都能领悟;不是精典的都是我们能读懂的;不是读不懂书就是自己太笨……
上半年的云伴读,我虽然听得非常认真,打卡也很积极,但是说实话,大部分还真是看看热闹,基本不懂。我还一度备受打击,觉得自己简直没法形容,那些大部头理论强的教育专著我都没看过,都看不懂,太郁闷了。现在看来,可能我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那些书,不是我感兴趣的,不是我能理解的,可能也暂时不是适合我去研读的吧。
3)对的方法——如何阅读
伍松老师说,阅读不是用眼睛,不是用嘴,而是用大脑,用一颗心去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真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捧着自己喜欢的书和自己喜欢的文字对话,喜怒哀乐都随文章而变幻,仿佛置身于书中的环境,成为书中的角色,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趣的事儿呢!
无论古今,不拘中外,读书都是一种成长方式。就连非常有名的全人教育奖也不会把“阅读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了!
4.艺术&生命成长
N师五季第四讲,艺术生命来滋养。
王胜老师引话题,熊磊老师解答详。
艺术教育很重要,半途而废范围广。
师生用好在线课,村娃也能得成长!
王胜老师对话言乎言及艺术教育创始人、艺术教育资深从业者熊磊老师,讨论《艺术教育如何滋养生命成长》的话题。
熊老师从艺术起源说起,谈到目前人们对艺术的狭隘理解,着重谈了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即半途而废现象普遍、如何运用优质在线资源,中间还穿插着对学员困惑的解答。可能是这个话题比较能引起学员们的共鸣吧,一个小时过得飞快,就在我们还意犹未尽中,课程就接近了尾声。
其实熊老师讲的问题真的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尽管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在中考高考还是文化课高于一切的评价机制下,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不得不退居后位。而一旦放下,没有了学习环境和氛围,丧失了学习、探索、创作的场景,被彻底抛弃也会成为常态。这在农村学校是非常普遍的。
在我们农村学校,生源少,在岗教师人数有限,艺术教师贫乏且专业教师少,正常开课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对孩子深度培养了。面对这个农村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熊老师也给了解决方法:用好在线资源。对老师来说,在线优秀资源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因此要学会和大量优秀资源并存。学会筛选并运用其指导学生。熊老师说,无论教师专业还是不专业,艺术水平够还是不够,只要用好在线教育资源,并不会影响孩子的艺术发展水平。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并把足够多的资源分享给学生;孩子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学习资源,并尝试进行自学、临摹和简单设计,坚持不懈,基本上都能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这,给每个农村老师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瞬间就有了勇气和希望。
要想改变学习艺术半途而废的现状,教育和教师都得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主动出击,改变旧有的观念,用新的技术调整学习方法,让艺术学习之路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平坦。尽管社会上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底蕴还是会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
最后,非常欣赏言乎言及艺术教育的理念:面向未来、帮助社会。这在这里和大家共勉!
5.人类文明&生命成长
当人类历史走到今天,
当科技信息迅速发展,
当学习方式不复从前,
老师的使命也应改变。
牢记人类文明之框架,
把时代特征牢记心间。
帮孩子搭起文明柜子,
帮助他们把抽屉装满。
扩展阅读是有限途径,
外出旅行把眼界放宽。
人类文明似火炬一盏,
指引生命向辉煌灿烂。
6.独立思考&生命成长
六讲嘉宾谌洪果,独立思考来探索。
深刻剖析知与行,再谈阅读大收获。
第一次听到背井蛙这个词,对坐井观天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这个蛙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井里井外眼界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突然就觉得知无知是如此的睿智: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才更能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涉猎更多的“知”吧!
从上学时候开始,就信奉“知行合一”,觉得行比知重要,听了谌老师的课,才顿悟知的重要性。“知本身就是行”;“知是基础和前提”;“真正的技术发展到极致就是知”;“一个眼界不高的人,手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去”……谌老师的这些观点刷新了我对知的认知,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的知与行;我所重视的知与行……
知有它自己的层次,从感性到直性到理性,它可以促进人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但知识不是简单的信息,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去思考,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体会。独立思考要反对刻板印象和工具化,老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做学生的引导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人生有限,一去不返,我们要有向死而生的气魄,在终生学习和阅读中独立思考,促进生命成长。
7.亲历&成长
N五课程第七讲,博物馆里做文章。
历史类型和意义,王胜青霞说的强。
体验感悟很重要,参与方式不一样。
只要用心来思考,生命定能得滋养。
听了王胜老师和杨青霞老师的云端对话,感觉很震撼。
博物馆,对我们偏远农村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而又非常高大上的事物。可能,我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不能亲睹它的风采,所以,就在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还认为这个课程似乎与我们无关,然而,听了两位老师的对话,发现从前的认知有些狭隘。其实,对我们来说,博物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1)博物馆式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通过自己观察、体验、感受来学习知识,更通过有目的、有任务的探究和讨论、分享,形成能力。较之常规的学校课堂学习,孩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更胜一筹。
2)博物馆的种类繁多,主题不同,博物馆中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博物馆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内容,更多的是孩子的观察和体验。
3)只要你想,到处都可以有“博物馆”。有条件的孩子可以亲临博物馆,实地学习,没有条件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纪录片学习,网上博物馆往往比实地更能开阔眼界,讲述系统。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己创设博物馆,这样不仅在参观中有体会和收获,在创设的过程中更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之,博物馆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良好途径,对生命成长的滋养也是不可替代的。
8.王阳明&生命成长
第一次听到王阳明这个名字,不知道他是那样一个大人物。听了王胜老师和阿信老师的访谈,初次接触他那些理论,尤其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觉得非常精辟。
百度一下,搜到有关王阳明的一些理论总结:六个字+四句话。
1)六个字:“心即理”和“致良知”。
所谓“心即理”,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另外三个字“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人皆有良知。王阳明心学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必须跟随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2)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在前面的讲座中也有涉猎,在教学事件中也在遵循。只是,因为从前不了解,知之甚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深入研究,更好的理解其对生命成长的滋养作用。
9.未来&博雅教育
N 五课程第九讲,王胜老师亲上场。
古今中外说博雅,字字句句引遐想。
从前独为贵族事,而今全民都提倡。
终身学习是真理,未来仍需博雅创!
揭开博雅教育的面纱,领略到的尽是她的美。
1)博雅:全面发展的精英教育
无论是西方“七艺”还是儒家“六艺”,亦或是汉代“六经”,勤学苦练的宗旨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些可以成为大家族继承人的必备素养。只可惜,能够接受这些教育的人毕竟居于少数,普通百姓可能很少有人有接受这些教育的机会。
2)博雅:培养通才的素质教育
这是现代社会对博雅教育的重新定位。赋予它不同于通识教育的新的涵义:培育统一人格,通过师生间互动学习掌握安身立命之本领,达到修身养性之境界。这是全民学习的时代,这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这也是有教无类的时代,脱掉古代等级的束缚,博雅与无数人的汗水结合,成就了他们“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些”的梦想。
3)博雅:德才兼备的终身教育
放眼未来,任重道远。社会需要的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的结合体,博雅教育是不二选择,博雅教育的追随者也是当仁不让的实践者。
所以,未来社会离不开博雅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博雅教育助一臂之力。因为我们要塑造的“成人”就是德才兼备的成熟的人的教育,他的理想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性,都需要通过博雅教育来实现。
10.理性教育&生命成长
N师课程第十讲,理性教育护成长。
传统经典道德经,句句生命来滋养。
杨鹏老师研究透,字字推敲说得棒。
一章引出生冲和,参透精髓指方向。
上半年,在勇气读书会打卡群里,通读了一遍道德经。虽然也模糊记得第四十二章,却未曾理解其中的深意。N5幸遇杨鹏老师,在他和王胜老师的对话中,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作为理性教育的代表,道德经堪称典范;作为教育思想的浓缩,这一章可圈可点。
1)“生”的教育:创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生。而人生的乐趣也多数隐藏于这个“生”。
生,遵循本心,爱我所爱。
教育,抽丝剥茧,于博大精深中探寻所爱,传承是“生”,创造也是“生”。
为师者,尊重孩子“生”之行动,擦亮孩子“生”之思维火花,让他们飞的更高,走的更远,是为理性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之一。
2)“冲”的教育:竞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突破艰难险阻,向既定目标的行动;冲,敢于挑战,全力以赴的豪情。
教育,时时处处存在竞争,有失败的风险,也有成功的可能。
为师者,推动孩子向前“冲”,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点选成功,让他们信心更足,动力更猛,是为理性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之二。
3)“和”的教育:和谐
“冲气以为和”。
和,成功时的低调,失败后的接受;和,力争上游,公平公正平静心态。
教育,你追我赶的接替上升,抱团取暖的有力群体。
为师者,适度化解不良情绪,既有愿赌服输的魄力,又有不服再来的豪迈。既有当仁不让的勇气,又有团结互助的温暖。是为理性教育对生命成长的之三。
……
理性思想博大精深,滋养生命潜移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效利用,发扬光大。
十次访谈,两个半月,凝结汗水,记录收获。N5,随你走过的每一刻,都觉尤为珍贵;因你踏稳的每一步,都会更加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