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与“行”

“知”与“行”

作者: 妙笔必生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16:40 被阅读0次

        在《中庸》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如必强。

        这里面的学、问、思、辨、行指的是五个台阶,博学指的就是博学多才;审问这个词一般会在法庭上用到,这种事要非常的仔细、细致;慎思就是谨慎的思考;明辨就是明确的判断,要清晰,讲逻辑;笃行就是一定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接下来的意思就是:不学就罢了,既然要学,不学到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就不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不去求教就罢了,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就不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不去思考就罢了,既然思考了,不悟出来一些道理,就不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不去辨别就罢了,既然去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就不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它;不去做就罢了,既然做了,不做到心中想要呈现出来的,就决不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去它。

        如果别人用一倍的努力去做它,那么,我就要用一百倍的努力去做它;如果别人用十倍的努力去完成它,那么,我就要用一千倍的努力去完成它。

        如果真的能这样子做的话,原本愚笨的人也会变成聪明的人,原本柔弱的人也会变成刚强的人。

        容易做到吗?何以见得?肯定是不容易呀!因为在上面写到过:如果别人用一倍的努力去做它,那么,我就要用一百倍的努力去做它;如果别人用十倍的努力去完成它,那么,我就要用一千倍的努力去完成它。也就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最后一句中的“强”是“南北之强”中的“强”有关系吗?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并且,这里的“强”就是“南方之强”,是一种内在德性的深厚,内在德性修为之高,也是君子之强。

        这里的“柔”又是什么意思呢?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人很柔柔弱弱吗?不是,这里的柔表示的是内外德性低,缺乏内在德性,和“强”恰恰相反。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南方之强”的人(当然,北方之强也可以哈!各有各的好处)。

相关文章

  •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行与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与知是一对连体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 一个人只有身体力行,亲...

  • 知与行

    最近和一个学习力不错的朋友聊天。突然就谈到一个问题:感觉自己一直有看书,一直在学一些课程;感觉自己很有收获。可是在...

  • 知与行

    知能言传,行却是习惯和经验,只能身教 知行合一需要修炼才能达到

  • 《知与行》

    今天在《头条》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沂州府的。 当时沂州府衙门大门上有一楹联,据说是清乾隆初年兰山知县李方膺所撰写:...

  • 知与行

    N一40 晚上早到家, 充满了期待,却出我所料。 可以有渴望,但要零期待。 当度过和朋友闲聊的看月食的时光, 才意...

  • 知与行

    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渐渐淡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你才会铭记于心。近期参与公司举办为期四天的技能培训...

  • 行与知

    践行是验证所学的唯一捷径。 实践证明,任何十分合理的推理在实践中都会显得漏洞百出。很多东西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

  • 知与行

    戒思,思考逻辑信息的种种局限,对情绪有帮助,对事实没有,当思维的知达到一定程度,就快快的行动吧,客观的实践才能累计。

  • 知与行

    光有本书的知识还不能保证你最终成为富翁,因为知识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对知识的正确运用才能产生价值。投资本身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xr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