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一句轻飘飘的评价,比暴力更伤人。
看过一句话:“你对我的评价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自己。”
轻易评价别人,不仅不能彰显一个人的优越感,反而会暴露了浅薄和狭隘。
永远不要轻易地论断他人,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很难获得随意评价他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拿来讨论。
别人的生活,可以不了解,但不该指手画脚;别人的选择,可以不赞同,但起码要保持尊重。
不轻言,不妄评,不在别人的世界里指点江山,是人性中最难得的修养。
有人说:“成长,就是不再轻易责备任何人。因为开始明白,这世上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我们不一定懂他们的生活。”
不责备,既是约束自我的涵养,也是一份推己及人的包容。
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你曾经被别人哪句无心的话伤害过?
有人说自己从小牙齿不整齐,被班上的男生嘲笑“龅牙妹”,至今十几年不敢张嘴大笑;
有人认识多年的老友,竟然在公开场合宣扬她的糗事,她为此难过了好几个月。
经历得越多,就越认同一句话:“口无遮拦的人,要么是涉世未深,要么是未经风雨。”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适时沉默。
不揭穿别人的难堪,不追问别人的难过,不打扰别人的幸福,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不动声色的善良。
不乱评价别人,不轻易对人下判断,不在人后说闲话,少去想别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成长不是学会表达,而是懂得咽下。
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人顶级的善良。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一些“善意”的存在。
朋友圈里,一些看似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被“善意的人”疯狂转发。还有一些“善意的人”,总是忍不住对别人说教。
这些看似出于善意的人和事,未必就能带来好的结果。
善良之前,需要先做好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无知去帮助他人。
一个人最好的教养,便是做好自己,不渡他人。
善意的说教,未必就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那些你走过的弯路,很可能就是别人的必经之路。
我们身边常常也会遇到惯于说教的人,总以为自己经历了一些事,生怕别人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样的初衷无非是出于善意。曾经,我很讨厌这样的人。但是,曾经,我却又把自己变成了这种讨厌的模样。
后来,我发现了,这种善意无非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的角度仅仅是你自己的,不是他人的。
一个人的善意,并不能接管他人的苦难。你不可能去替他人承受苦难,每个人只有经历了自己的苦难才能成长。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像是一种聊天。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思想永远是属于别人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从别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自己,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明确知道哪些路是必须要走的,哪些坑又是需要回避的。
一个人,需要经历过必要的苦难,才能对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做好自己,专注于自己本身。人生总有太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根源在于和外界建立了联系。就比如,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愤怒,总是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一旦将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那些烦恼似乎也就烟消云散了。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放在做好自己这件事上。把自己做好,已是人生难得。
不渡他人,并不是意味着冰冷无情,而是需要能力。
你的善意未必就是他人需要的。尊重每个人最真实的样子,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别人。你的善意需要有些自知,根据别人的需要提供帮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帮助他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善良。
先有能力做自己,后有余力渡他人。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自渡,这是一种常态。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地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种能力甚至需要一生去修行。
能有余力去渡他人,也仅仅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太多,自己能做的,也仅仅是心存善意,传递出一丝丝的温暖。这些在别人的人生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力所能及。
看清楚这一点,才能真正地做到善良,这也是一个人该有的教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