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花38亿收购了981个微信公众号,他们用50个编辑就“编辑”了981个公众号的内容,相当于每个编辑就要负责20个公众号。如果每个编辑每天负荷工作为8小时,那么用在每个公众号上的时间差不多也就24分钟,仔细思考一下,用了24分钟就可以当做原创在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质量?所要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想要达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益?
最终新京报解释了所有的匪夷所思,这些令人惊奇的“24分钟”创作背后多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洗稿。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删改,拼凑,加以结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可以促

成一篇“自己的文章”,使其看着和原创不同,但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和原创差不多。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借鉴和学习,有人会说这是媒体时代下的资源整合创新。但是无论出于什么样“超智”的辩解,都无法说这种行为的存在可以推动一个时代的进程!
所有原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在那些飞快敲打的指键下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再度加工的文章引起了剧烈反响时,那些“文字搬运工”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心虚和愧疚,反而会因为自己的“创作”带来的影响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原创的大失所望,他们看到的是“无本万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给了我们最大程度的“相对自由”,只需要一个最简单的“载体”,我们便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传递,以便于让更多人可以不断汲取这个时代最新鲜的“营养”。同时,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认知去定义别人的付出和成果,所有殚精竭虑的创作都在功利主义的“搬运工”手里体无完肤。

真正靠自己才华创作的作者,不管在哪个领域里,注定都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孤独,创作跟怀孕一样,在这期间自己一个人要忍受所有的“妊娠”反应,对于“新生命”的期待成了最强大的支撑。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痛苦又幸福!最终“新生命”到来还没有被这个世界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就被“搬运工”带到“加工厂”重造时,对于原创来说,这种疼痛是剧烈的,是致命的!
也许只是换了个符号,也许只是换了个词,也许只是换了句话.......都有可能使文章整体发生改变,和原来想要表达的思想背道而驰。这不止是一种洗稿行为,更是一种利益驱使的伤害。如果这个时代盛行的“加工主义”成为主流,估计再没有人会去忍受那些煎熬的创作过程,都只是在急切的等着窃取别人的成果,这个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尊重原创,尊重作品,尊重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人格,不要用“脏手”去碰别人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