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章已转为仅自己可见,
第七十七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1]之,下者举[2]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3],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4]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5],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6]贤。
注释
[1]抑:压低。
[2]举:抬高。
[3]天之道:天道,即自然法则。
[4]人之道:指人类社会法规。
[5]恃:凭借,倚仗。
[6]见:同现,表现。
自我翻译
天道(自然一切规律法则),不就像张开的弓箭吗?
弓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些。
弦拉过了就放松些,拉不足就扩张些。
所以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类社会的规则则不是,总是减少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什么人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呢?
只有得道的圣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持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个人解读
读完本章,我脑海里瞬间想到了马太效应,意思是多的要给他更多,少的连他拥有的也要剥夺。这句话不正和本章里面的“损不足而奉有余”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普遍的现象是损不足而奉有余而老子要反其道而行之呢,我的观点如下:
生活中有哪些损不足而奉有余呢,
宏观讲每一个王朝的灭亡大都和这句话有一定的关系。纵观史书,凡是王朝灭亡基本都和土地兼并有关,乡绅地主的地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地越来越少,乡绅由于家里有功名(举人老爷或者官员或者退休老干部)享受特权不用缴税,老百姓本来地就少或者没地,还要承担赋税,王朝越久,老百姓土地越少。不仅仅王朝兴衰,做官,经商,等等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马太效应的影子,也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那损不足而奉有余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灭亡。
一个王朝,土地兼并到极致,老百姓会揭竿而起,做官位极人臣可能惨遭灭门者(和珅),经商货通天下可能失败破产(沈万三),甚至人类进化越是强大越是靠近灭亡。
所以老子认为,你重视的东西要想想天道一样永存不灭,就应该像天道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
例子有很多,中国古代有的大户人家,每逢灾荒都会赈济灾民,平时也会资助落魄的读书士子,这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看似是自身的利益少了,其实长远看,收获更大。赈济灾民为政府做贡献,政府在以后该大户人家商业上或者其他方面必然有所通融,这就是人情世故,资助读书的士子,资助了100个,99个考不上功名有1个考上从利息上讲就全回来了。
还有张良,刘伯温,道衍和尚等急流勇退,杨士奇义父栽培杨士奇,马云的阿里巴巴做公益,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扶贫等都是不居功或者损有余补不足。
我们当如何处世
凡是不要总想着占便宜,占便宜容易吃大亏,相反,能吃亏,从长远看可能更有福。吃亏不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吗?
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