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朴阅咖啡樊登读书会,严格意义来说不是读书会,而是座谈会、恳谈会,大家天马行空的交流,无拘无束。
前两天有个同事说她想在家附近办读书会,触动了我。我回头看了下朴阅的读书会,原来已经快有两年的历史了。
朴阅咖啡现有的读书会,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粗读读书会,一种是讲座读书会。
粗读读书会,大家听一本书,听完交流分享。因为每次都是听不同的书,所以一次读书会的读(听)书深度,不可能太深。如果想要对一本书有深入的了解,需要书友另外找时间精读。
讲座读书会,也可称之为领读(导读)读书会,这种读书会,会请有一定专业资历的老师,或者有阅读心得的资深书友,为大家领读一本书或一个专题。
朴阅咖啡读书会,此前有邀请黄老师分享古典文学,晓涵老师分享情商,孙老师分享阅读。
粗读读书会的好处,是可以读很多的书,协助书友建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组织者来说,粗读读书会的组织难度比较低,只要了解参与书友的大致情况,选书的范围可以比较大。
但这也是粗读读书会的劣势,一段时间之后,疲态就会显现。在朴阅咖啡读书会,疲态显现的时间大致在1.5周年之后。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疫情的影响,更大的原因是粗读读书会本身的缺陷导致的。
徐晓静摄从今年年初开始,看到临平一点半读书会(现改名一点半学社)在做精读读书会。什么是精读读书会,就是读书的内容,每次不是不一样的,它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系列的。
比如这一年的时间,只读《百岁人生》这本书。
慈济的读书会,也是这种类型的精读读书会,每次只读一本书的一两个章节,大家结合这两个章节的内容,做深度的分享。
还有系列书的精读读书会,这个比较适用于经典书籍的阅读,比如《四书》精读读书会,读完《论语》后,读《大学》、《中庸》; 还有佛典的精读读书会等。
讲座读书会,在内容上比粗读读书会更进一步。讲座读书会,邀请专业的讲师或者资深书友,就一本书或一个专题,做深度的解读和分享。
孙老师(某学校退休语文教师)组织的《易经》读书会,属于精读读书会。
精读读书会对于书友和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读读书会要求书友能长期参与,如果每期读书会的对象不能固定,精读读书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精读读书会允许有一定的流动性,只要读书会有一半以上的老面孔,精读效果就可以保证的。
精读读书会的组织者,比粗读读书会的要高很多。精读读书会组织者,本身需要是一位资深的书友,不一定是一位专书的精读者,但是要有很深的知识储备。
孙老师《易经》精读读书会,孙老师本身是一位易经爱好者,曾花了三年时间精读易经,她这样的人,来做读书会的组织者,再好不过。
如果读书会组织者和精读人不是同一人,组织者要和精读人事先沟通好,进而把读书会一起做好。
此前朴阅咖啡读书会,每月粗读读书会和讲座读书会的比例是3:1,如果每周都有读书会,3周粗读读书会,一周讲座读书会。
有些时候,讲座读书会的频率会更低,两个月或三个月有一次讲座读书会。
后面如果要慢慢过渡到精读读书会,在频率上可以考虑对半开,一半做粗读读书会,一半做精读读书会。
总结:
1,粗读读书会
2,讲座读书会
3,精读读书会
4,读书恳谈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