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背楚附晋,这当然是楚国不能接受的,所以第二年(周简王元年,晋景公十五年,楚共王六年,鲁成公六年,前585年)秋天,楚共王便派令尹子重率军伐郑来了。
与邲之战前拖了三个月才出兵救郑不同,这一次晋国反应迅速,中军将栾书立即就率军赶来了。两军相遇于绕角(今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东南),貌似要展开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可实际上栾书却并不打算交战,不知道是不是对十二年前邲之战惨败于楚仍然心有余悸,他遇到楚军后的计划竟然是撤军——真不明白他兴师动众、千里迢迢的跑到郑国来是为了什么。
本来在这一轮晋楚较量中楚国又要占上风了,可是由于一个叫析公臣的人对栾书说了一番话,局面却又被扭转了过来。这个析公臣本是楚国析县的县公,名字叫臣。楚庄王刚刚登基的那一年(周顷王六年,楚庄王元年,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子燮(xiè)和斗克(子仪)作乱被杀后,有人进谗言说析公臣事先知道二人之乱,他因此畏惧,跑到了晋国。
他都说了些什么呢?《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说:“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翻译过来就是:楚军浮躁不稳,军心容易动摇。如果聚集大量军鼓,以整齐的鼓点在夜里突然发动进攻,楚军必然会逃走。栾书接受了这个实质是虚张声势的计策,结果楚国人果然惊慌失措,“楚师宵溃。”
楚军只是由于突然在夜间受到惊吓才溃散的,实力并未受损,但即使是这样,也已经被搞得无心恋战,只好匆忙撤退了事。晋军则乘势侵入楚国的盟国蔡国。这个时候,虽然楚国的主力已经回撤,但因为又有公子申和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驻军赶来救蔡,与晋军对峙在桑隧(今河南驻马店确山县东)这个地方,所以晋军还不能逞心如意于蔡。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还必须打败楚国的这支偏师。
有了绕角“楚师宵溃”这碗酒垫底,晋军的求战欲望眼见着开始高涨起来,用《左传·成公六年》的话来说就是“军帅之欲战者众”。主帅栾书也有意顺从众议,击败这支楚军。荀首、士燮(xiè)和韩厥劝他说:“我们是来救郑国的,本来没蔡国什么事,只是因为楚军退去,我们才到了这里。这就是所谓的‘迁戮’,不怎么占理。而且,我们以正规的主力部队跟楚国两个县的地方部队作战,就算胜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要是不幸还失败了,那简直就丢人丢到家了。不如别打了,咱们回家去吧。”
这说辞很有道理。反正郑国已经救下来了,出兵目的已经达到,何必又节外生枝呢?而且,两个巨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在一时一地,取得这么场无关痛痒的胜利对大局的确没有什么影响,真不如早点班师回家。可是有道理归有道理,想要采纳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当时栾书手下共有十一名将佐,不欲战的只有荀首、士燮和韩厥三人,是明显的少数。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邲之战时的晋军主帅荀林父。正是由于这位老先生不仅不能做部下的主,还让部下做了他的主,才导致了晋军的惨败。现在的栾书会听取少数人的意见,并让处于多数的主战派听他的吗?
这除了取决于栾书的将威之外,还取决于他是否能拿出采纳少数派意见的合理理由。对后一点,栾书给出了令人叹服的答案。他说:“利益差不多的时候,应当少数服从多数,可当利益相差悬殊的时候,就不该再拘执于人数的多少,而应该争取更大的利益。现在,荀首等三人的主张明显利益更大,听从他们的建议,不是应该的事情吗?”这理由大概也只有宋襄公那种“讲仁义”的蠢货才会反对,所以栾书的撤军命令没遇到任何阻力。郑国背楚附晋后晋楚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就这样以晋国略占上风落下了帷幕。
第二年(周简王二年,晋景公十六年,楚共王七年,鲁成公七年,前584年)春天,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但其实关系重大的事,这便是吴国讨伐郯(tán)国(今山东临沂郯城县一带)事件。
吴国伐郯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吸睛的地方,但由于它是吴国第一次主动参与中原争霸,所以就具有了特殊的标志意义。它表明,此时的吴国已经成长为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只不过在当时似乎除了另一个从楚国投奔到晋国的大脑之外,还没有谁有此敏感。
这个大脑属于在晋齐鞌(ān)之战时被楚共王派去出使齐国的申公巫臣(屈巫)。巫臣当年出使齐国之后就再也没回楚国,而是带着他仰慕已久的大美人夏姬跑到了晋国。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号称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列女传》说她一生“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是个妖艳狐媚的女人。楚国的司马子反曾经也想娶她,可是巫臣想要自己娶,便以夏姬是个不祥之人为由劝阻了子反,所以当巫臣自己竟然不怕不祥,带着夏姬出奔之后,子反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非常怨恨巫臣。
巫臣不仅得罪了楚国的二号实权派,而且还得罪了楚国的头号实权派,所不同的是,他得罪司马子反是出于一己私欲,得罪令尹子重却是出于公忠体国。
那是在十年前的周定王十三年(楚庄王二十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在被围长达九个月之后,宋国终于向楚国投降。子重自认为有功,便向楚庄王请求把申、吕之田赏赐给他。楚庄王本来都答应他了,可是巫臣却认为,申、吕两邑是楚国在北方的重要屏障,其兵赋全赖周边的田地供给,如果把这些田从两邑剥离出去,那么这两个邑也就无法维持下去,其后果就是“晋郑必至于汉”,所以他劝楚庄王还是不要答应子重为好。子重因此没有得到申、吕之田,所以也非常怨恨巫臣。
这两大实权人物共同怨恨一个人,会是什么后果呢?答案是,他们联起手来屠杀了巫臣和夏姬留在楚国的族人,并且瓜分了他们的家产。巫臣在晋国听说之后,派人送信给子重和子反说:“你们以邪恶奸佞、贪婪无厌侍奉国君,现在又滥杀无辜,我一定要使你们疲于奔命而死。”于是他向晋景公提出了联吴制楚的建议,并自荐做联络吴国的使臣——看来他的确是注意到了吴国崛起对晋楚两国的意义。
跟中原诸国位于楚国的北方不同,吴国位于楚国的东方,如果吴国能加入到以晋国为首的中原阵营里来,楚国就会陷于两线作战之中。晋国自从崤之战以后就长期陷在南楚西秦的夹击中深受其害,此时又正为无法打破晋楚均势而苦恼,自然深知获得这么个帮手意味着什么,所以晋景公很痛快的就同意了巫臣的建议。
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不知道此时吴楚是什么关系,因而也无法判断巫臣这次联吴制楚的难度有多大。不过,不管这个难度有多大,巫臣都成功的克服了它,晋吴联盟正式结成,晋楚争霸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