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数量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10000小时定律。
作家格兰德威尔在其畅销书《异类》中曾写过一个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威尔指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因此他将其称为1万小时定律。

即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一万小时。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了,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花这一万小时,有没有毅力坚持这一万小时,大家都比较简单的认可这个理论。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
但,我看完《异类》后并没有觉得10000小时定律对或者不对,而是觉得10000小时后的原理值得我好好追思。有些事,当然不是说全部,我感觉挺有道理的。小时候学过古文庖丁解牛,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还有卖油翁说,“无它,手熟尔”
但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其新书《刻意练习》中,却认为所谓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实只是一次有失严谨的误读。一万小时理论并不存在,真正有用的是“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曾潜心数十年时间,研究那些在不同领域里做出突出表现的杰出人物。不仅包括国棋象棋大师,小提琴手,游泳运动员,记忆与拼字高手。以及如莫扎特、富兰克林等历史公认的天才人物。试图寻找出他们获得成功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是否足够普遍,能否为普通人所复制。
而书中所列大量事实与研究报告,都否认了各行各业中存在10000小时这个所谓的成就界限。有的行业仅需几百小时便能有所长进,而有的行业用几个一万小时也不为过。同时那些成功与天赋挂靠紧密,诸如体操、田径等项目中,简单的延长练习时间对成功影响也较有限。练习成果不以时间为唯一依据,
作者通过大量研究与实践发现,刻意练习可以重新连接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强化或弱化,甚至重新生长来增强我们的能力。而这种长期记忆能力,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行提升。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突破年龄,生理,教育水平等看似鸿沟一般的障碍的限制,将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培养为杰出人物。
就如书中所例:一位年过三十从未打过高尔夫球的普通人,采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最终成长为一名高尔夫球大师。这种刻意练习的核心便是有着适中的难度,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每个阶段都有相应水准的导师,需要大量重复,同时在其间不断纠正错误。只有做到如上几点,你的练习才能将足够多的心理表征深深植入大脑皮层,以便随时调用。同时,锻炼长期记忆,还得学会将该领域的信息赋予意义,让大脑足够重视它,以便理解。将知识按照一定结构存储,重复练习以增加脑神经通路,都是培养长期记忆的要素。

而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异类》中的10000小时定律还是《刻意练习》,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来获得某种能力,有可能是大脑记忆,也有可能是身体记忆。而这个大量练习,就是数量级。

让自己沉淀下来,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并不是说只要数量级就够了,而更多的是要有手持对的方法经过数量级的刻意练习来实现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