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刚入职时,公司的人力总监问了我一个问题。他拿着我的简历说,一直以来我都是从事与新闻有关的工作,内心的追求似乎很明白,为何会选择这份工作?
因为我开始越来越把精力放在现实问题上来了。我说。
这个回答在我脑海里回绕了许久,我在面试前一个晚上就准备好了王小波的这句话。或许在王小波看来,这句话是对21世纪的人最大的失望,因为大部分人不再谈论理想。而我却用它来当成获得工作的一个借口。
如果只是一个借口,我的内心还在坚守着某种自认为高尚的东西,或许我还不会这么难过。事实却是,我发现自己真的已经越来越现实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变化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很多年之前,在我还很年少轻狂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那时候看《死亡诗社》,看李开复写的《世界因你不同》,喜欢上了弗罗斯特的那句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际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还未做到弗罗斯特在第四节中所写的“许多年之后,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所有事情又都改变了:我重新走回人群熙攘的那条路,悲伤地望着前面,发现自己已经落下别人许多。
前些天一位学长从绵阳过来,大家聚在一块吃饭。我们聊的话题,再也不是以前我回学校时讨论的豪情壮志,而是变得小心翼翼,所有东西都离不开生活的琐碎。房价,生活的成本,建立家庭等等。
分开之后在地铁上,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成熟后,我不再相信逆袭》,顺手便转到了朋友圈。要是在以前,我或许会很不屑地鄙视这种消极情绪,甚至唱反调般地打一针鸡血。但在那一刻,我觉得文章里的说辞正好击中了我这个毕业五年,依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更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
需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这种文字看似矫情,却非常真实。就在刚才,我还在和以前的朋友谈论房价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很想成家,买一个房子,甚至把这个目标当成2017年最大的追求。这在以前几乎不可想象。
我盘算着自己的积蓄,乐观地估计新的一年结束之后,如果不出意外,或许我能够很荣幸成为一个“房奴”。我只有拼命攒钱,想尽办法赚钱,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甚至当我回到住所时,经常会忍不住抱怨起前东家,因为他我才租了这么贵的房子。这让我的愿望又遥远了一步。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年轻人经常抱怨缺钱花的事。节目中讨论过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觉得钱非常重要了,嘉宾们都说是在有了小孩之后,发现钱这个东西真的非常重要。或者是家人病重的时候。哪怕是窦文涛、马家辉,都觉得自己有时候非常缺钱,而且毫不忌讳表示自己很爱钱。
一个很好的朋友,前些天跟我说可能要来深圳工作,因为有个差事待遇还不错,但上班地点在深圳。他在湖北已经安家,去年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用《圆桌派》中嘉宾们相同的口吻告诉我,当你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发觉作为爸爸赚钱的重要性。
听完这些之后,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自己还未成为一个父亲,不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还是该担忧这种现实觉悟来得太晚,以后的路会更加艰难。但是我知道,不论如何,我的人生或许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它让人不敢去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