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每天一大早就在朋友圈发消息。早餐图、早上读书的截图、晨跑的照片、练习的英语短句,居然还画了一幅画。天哪!我不仅想问她怎么能在一个半小时内(还包括洗漱、早餐、上厕所的时间)做到这些的。据她说,现在购买的网上课程已经来不及学了,每天挤出的丁点时间都已经被各种APP填满。只有晚上睡觉才踏实。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忙碌?我们真的是在努力,还是只是看上去在努力。每天忙着早起听得到的;每天忙着下班去上网课的;每天忙着购买各种书籍的;每天忙着各种行动实践的。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有志青年的生活标配。如果我们没有听过得到;没有买过网课;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圈子活动。那我们就Out了,那我们就离Losers不远了。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时间的碎片化,而现在我们的学习也成了碎片化的学习模式。碎片化学习模式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学习节奏加快的后果注定是不可能系统性的学习。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咀嚼过后塞给我们的,肚子是填饱了,但真的有利于健康吗?少了过程的学习,还能学到什么?如果连学到什么都是个问号,那还能真正用到多少呢?
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几乎不可能让一个人完整的完成一次系统的学习,即使你购买了完整的课程,也很难一次不啦的学完。更不要想学习过程中少了那些面对面的交流,对一个人认识自我,完善知识,提升认知,掌握实战技术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从疑惑开始、到提出问题、到揣摸、到最后应用的一个过程,而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是直接给出一个答案,甚至可能还加了一些其他的料,成了加工好的知识。当我们从知识的二道贩子手中拿过来直接塞进大脑里,我们连提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消失了。
那问题来了,如果碎片化学习并没有让我们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那我们在学什么?
知识成了止痛药01/ 首先分清楚你吃的是维生素,还是止痛药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患上了知识消费的“自欺症”。获得克劳福德奖的罗伯特·特里弗斯在《愚昧者的愚昧》里说:我们人类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努力的搜素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一旦到达人的大脑,通常首先会被歪曲,然后才会到达意识层面。换句话来说我们的大脑会自己欺骗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特里弗斯的观点是,人类会经常欺骗自己。通过欺骗自己从而减轻负罪感,而人类的很多自欺行为是无意识的。碎片化学习模式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商业的产物,我们在碎片化学习中,是不是也存在自欺欺人呢?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以为自己可以跨界了,甚至会不会以为自己已经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了。
学习类似一个给大脑不断补充维生素的过程,需要积累和长时间的深耕。你不能指望上了几节网课,听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就可以成功的上升一个人生阶层。在碎片化的“自欺症”里,你常常吃下去的不过是几片止痛药。是为了缓解你的知识焦虑,以及怕被时代抛弃的疼痛,而量身定做的特效药。让你从感官上觉得自己行,而你是不是也模糊了自己的需求,在一次次的自嗨中“努力奋斗”。
在知识付费的年代,不是被付费,就是被浪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先分清楚,你吃下去的是维生素,还是止痛药。
学习、学习、学习02/ 用价值判断,界定行动
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后果是学习机会无限量增多。大量的学习平台制造着大量的学习课程,这让大众的选择变得很轻易,很简单。一句金句,一段励志式的广告,手指动一动,瞬间你可能就为自己又购买了一次跨界式的学习机会。
在这种轻易就能选择的模式下,你去知识平台选择付费课程,就像在逛淘宝买衣服一样,卖家秀让你已经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卖家已经替你思考过了,你只是用手点一点,而知识还是别人的,就像卖家秀的衣服只有卖家穿才好看一样。最后都变成了你把别人的东西Copy过来,放在自己的平台账户里,或者陈列在自己的计划清单里。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精神宣泄代替了另一种精神宣泄,而知识平台的买家是用购买后的焦虑代替了购买前的焦虑。
学会用价值判断来界定行动,是碎片化学习模式下一项需要掌握的方法。怎样才能在各种信息轰炸之下,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就像是你要决定先买房,还是先买车;你是决定先成家,还是先创业一样。需要一个从实际生活的价值需求上进行判断,为自己列出一个从近到远的清单,优先选择那些最靠近自己,也是最价值占优的选项,进行学习。
价值占优,才是你在知识平台独立思考、冷静推理,小心避开“自欺症”,找到最佳选择的路径。当你对选项清单有了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随之而来的行动,才能做到有效、高能。
我要、要、要成为牛人03/ 避免陷入“一定要”和“必须要”的思维深坑。
在所有行动派思维里,有一种思维是“一定要”和“必须要”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是,不进行过多思考,只在固定模式下行动。最终陷入到自己与自己对抗的内耗中,以不太美好的结局收场。
这种思维模式不考虑逻辑性,也不考虑实际情况。通过一味的给自己施压,去强迫行动。从而给自己制造更多的负面情绪,并且很有可能陷入到越是不行,越是要行的负面循环里走不出来。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中,付出的努力和行动很有可能最终带来一个不好的结果。
“必须要”的思维,会让你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思维逻辑陷入单一而简单的学习模式中。而想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就首先得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灵活,接受更多的可能性。重复一个无效的行为,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固执,而不是勇敢。只顾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很有可能你已经走错了方向。
避免陷入“一定要”和“必须要”的思维深坑,停止无效行动的最好办法,是为自己设定愿景,而不是在方法上死磕。把对实现目标的渴望通过愿景来表达,提高对饥渴的忍耐力,增强心理韧性,才能在行动模式中多思考、多尝试,为自己的愿景找到可实现的入口。
在碎片化学习模式下,在知识平台轰炸下,想要不良费自己的钱包,不良费自己的“努力”。就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多给自己提问题,而不是只要答案。
学习是系统的,但不一定非要是全面的。一招走天下的大侠多得是,不用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应对知识的焦虑,非得各种武装上身。最后发现你哪个门派也不是,都懂点又都不专业,成为知识平台上打酱油的。
不被随意消费,不被时代浪费。从长久的学习和认知积累中,最终实现非线性跨越式成长的牛人。你要得就是不浪费自己的“努力”。
我在厨房学习!如果错别字请多包涵,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