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周零零散散的时间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读书·治学·写作》这本书。这本书就和书名一样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收录了几十篇关于“读书、治学、写作”方面的独立文章。
读书篇中给我们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读书?因为开卷有益,因为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在这一篇介绍了作者的书斋,对他有影响的书,并向大家推荐了十种书。这一篇中有五个小节写关于散文的内容
治学篇写了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作者和外国文学,以及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时间等内容。还有一部分考证、义理等方面的内容我做了略读。
写作篇从作文、日记、文章题目,以及作文的惨淡经营、从身边琐事找素材等方面,以自己为例写了很多如何做好文的内容。
这三篇内容有共通之处。例如读书篇和写作篇中对读散文、写散文的要求和方法。
我也喜欢散文,散文我一直知道“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具体怎么操作不得要领。在本书中季羡林老先生对散文有很高的见解:“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
在书中的读书篇和写作篇都强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开头一定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非读下去不可,大有欲罢不能之势。不能有个好开头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后面内容也很重要。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现在学生都分文科生、理科生。造成很多理工科学生有读书少或不读书的现象,认为读文学类书籍,以及古诗词对自己没用。实际上他们放弃了自己通过文字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权利。
记得前一阵读《傅雷家书》时,钢琴家傅聪的钢琴演奏优美深刻、从容大度的风格,是欧美钢琴家所没有的,使听者耳目为之一新。他说这得力于他的父亲,他年幼时,父亲每天让他背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旧诗词。积之既久,心中烂熟的那几百首旧诗词对他心灵的陶冶,不觉形之于钢琴弹奏中,从而产生让人赞叹的效果。
文化修养渗透在我们的骨子里,然后释放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比如你是一位市内设计师或者是一位建筑师,从你的作品中就能看出你的文化修养。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之高与低,不但表现在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上,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应对进退上;有与没有,是高是低,给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全本书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矫揉造作。就像是你坐在一位可敬的老者对面,听他娓娓道来,怎么读书、怎么治学、怎么写作。给碎片化信息轰炸的焦躁迷茫的心灵犹如注入一股清泉,神清气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