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巡遗忠灵子门——涡北镇历史文化传说(10)

张巡遗忠灵子门——涡北镇历史文化传说(10)

作者: 旅游研究期刊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1:52 被阅读40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唐代中期名臣。关于张巡的籍贯,古来有二种说法,《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新唐书》本传载为河南邓州南阳。

据说后人多采《旧唐书》所载,但鹿邑老百姓一直认为他是邓州南阳人。只所以如此笃定,一是因为他曾当过真源县令(今鹿邑县),二是至今在鹿邑涡北镇仍存有其后裔。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今鹿邑县)。张巡在真源当县令时,县辖之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他的余党被赦免,这些人都改邪归正。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张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年(757年)春,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兵共十三万人,进攻睢阳(今商邱)。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退守睢阳,局势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

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与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

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再进攻,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就这样,张巡等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二万余。

此间张巡派大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先后到彭城(今江苏徐州)许叔冀部、临淮(今江苏泗洪县)贺兰进明部请救兵,但二人观望怕死不肯驰援。回来经过真源县时,老百姓感念老县令的忠义,在无兵无粮的情况下相送战后百匹。

睢阳保卫战历时近10个月,最后终因城内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张巡与部将36人被俘遇害。

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遮蔽了江淮地区安全,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世奇功。张巡死后,唐代宗李豫在为张巡等立庙以时祭祀,追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爵位;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张巡牺牲后,其二子率家中亲故从老家邓州赶至睢阳,敛其遗骨扶枢南回邓州。众人行至真源县境内的谷水南岸,灵枢突然坠地不起,经众人多番努力终不得行。弟兄二人见异不得不停下与众人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出现如此情况,应是父亲眷恋鹿邑曾经生活多年这片热土才不愿再行,既然如此就在此地葬下吧。

于是二兄弟在路边择一地安葬下张巡,与家人在墓前搭棚丁优。三年后,二兄弟不忍父亲独自葬身异乡,经慎重考虑后就在墓南北分别建屋长居,一起守护在父亲身旁。

时光荏苒,二兄弟后人人丁兴旺,所居之地各渐聚起一村落。住在北面的兄长其村名唤作张小楼,住在南面的弟弟村子叫张英庄,今同为涡北镇灵子门行政村。



后人对张巡的点评

“不有张巡、许远致死睢阳城,则江、淮之地将尽陷于贼手,唐已无其复国之望,历史上继唐者,将为大燕帝国。是李光弼与张巡,实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

“张巡乃真源县令,毅然肩起掩护江、淮大任,守雍丘十余月,战六十余日;守宁陵两月,大破贼将杨朝宗;受睢阳十阅月,推诚待人,临危应变,攻守互用,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其下争致死力。以孤城障蔽江、淮,城虽陷而大夺贼志。”——《中国历代战争史

商丘张巡祠

张巡祠座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商丘市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重建了张巡祠。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10余年来,台湾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商丘张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巡遗忠灵子门——涡北镇历史文化传说(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x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