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惯性行为的思考

关于惯性行为的思考

作者: sherrytx | 来源:发表于2022-02-10 11:53 被阅读0次

我回顾了一下最近自己赖床的坏习惯养成过程:

每天设定6:30的闹钟,我最近的生物钟:6:30之前会醒,但我没想着立刻起床,而是在等待闹钟的第一次闹铃的迷糊中继续睡觉,享受最后的被窝时光。当闹钟响起,我就对自己说让它再响一会,我再给自己10分钟的缓冲,内心迟迟不想离开暧暧的被窝,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当闹钟不响了,又给自己编织了一个新的借口:再睡几分钟,等到7点起床正合适,当时给自己设置闹钟的时候目标就是7点起床,于是又进入了倒计时的被窝时光。这样的内心调整,整个早上要持续3、4次,最后出于愧疚会在7:20左右起床,开始早上的计划。

起床的这种拖延惯性并没有终止,而是像慢性病毒一样无形中继续侵蚀着我们的行动力。我赖床的原因并不是我有多困或者是我有多么睡眠不足,而是我特别喜欢被窝里暖和的舒适圈(这一点也是最近才察觉到的)。我起床后之前的计划:运动、写作、阅读,这是我起床后要督促自己做到的。然而,我现在执行的计划:阅读、写作。为了削减赖床带来的负罪感,我不想跳出被窝里暖和的舒适圈,我选择了让自己坐在被窝里进行阅读&写作的这两项计划,有时候如果意志力薄弱,看书累了或者写作没有灵感的时候,我还会以【再休息一下】来缓解阅读&写作带来的痛苦,然后就陷入了一个早晨被废掉的恶性循环里。

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了温水煮青蛙,我觉得自己赖床-早上计划的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在自己营造的舒适圈里蹦跶着,还会心里安慰自己很努力会早起做一些事情,但却不知道在停留在舒适圈里做自我感动的努力,最后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这就是拖延惯性思维的温水、舒适圈的温水,在煮我这只在舒适圈蹦跶的青蛙。

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了每天晚上30分钟的跑步,每次跑完前10分钟,我就会气喘吁吁,特别疲劳难受,觉得自己是没有力气跑完余下的20分钟,但实际上是我每天还是能坚持跑完30分钟,甚至只要我愿意,再来10分钟也是能坚持下来,而且速度也并不会慢太多,如果每次在这种拉伸区刻意练习,我是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跑步这件事情上的成长,而且能让自己养成坚持跑步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生活就是这样,人性也是这样,成长亦是如此,我们喜欢舒适圈,那种感觉很惬意,但那是通向堕落和死亡之门。我们厌恶拉伸区,那种感觉很痛苦,但那是通向幸福和成长之门。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说的能量守恒定律,今天有了新的感悟。这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困难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当我察觉到自己的两种生活惯性行为,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关键在于:是选择停留在舒适圈还是把自己置于拉伸区?从内心理性的角度,我肯定会选择后者,会选择跑步的状态,但实际生活中我很多时候会受惯性行为,会不由自主选择了前者,我也能理解自己的这种选择。选择前者,会因为要给自己找逃避的理由,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内耗,看到了自己的拖延症慢慢滋长,看到了自己的执行力慢慢被消磨,是让我很害怕和煎熬的事情。自己就像一个被情绪、拖延束缚在成长的十字架上,眼看着自己慢慢被消磨,可自己想反抗却使不上力气。这也是我今年把【执行力】作为我的最重要的攻克课题。

昨天明白老师的的更文:高手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该如何做。文章中的这段话给了我很深的感悟:

当你计划做一件事情 ——

普通人:不要总想着「我能不能……」

高手:而要多思考「我该如何做……」

我们可以自检一下:计划做一件事,你是哪种惯性思维?如果是普通人的惯性思维,其实固定型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消极悲观主义,看似是考虑周全,但在行动上总是思前顾后,畏首畏尾,最后输在行动上。

这样一种思维,让我连接到【被讨厌的勇气】,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抗拒做这件事,人性天然是懒惰的,这时候就启动编剧模式,开始搜罗各种我能不能做这件事的证据,最终会让你找到很好的理由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圈中。我想这也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拖延或者行动力差的根源吧。而改变的根源在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我能不能做到我该如何做。

我从这段话中,又重新找到了力量和方法,也看到了自己赖床拖延的根治方法。对于我想让自己不赖床,在起床的这件小事上可以立刻行动,我们可以这样做:

如何对抗暖暖被窝里的舒适圈?听到闹钟或者醒来就赶紧起床,穿好衣服或者做组运动来暖和一下,重振精神。

我明天只要应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就可以快速调整,就可以替代自己为停留在暖暖被窝舒适圈带来的一系列温水煮青蛙的自杀式成长了。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把这段话挂在最醒目的地方,每天早晚诵读3次,直至成为我的惯性行为。

今天生财日历的主题:如何挖掘用户痛点?

当我看到关键词用户痛点,我联想到用户需求,我会把挖掘用户需求与用户痛点相结合。这个问题是做营销市场产品运营的人一直要修炼的课题,很多项目的成败最后都会回归到这个课题上。

而最近看益智早教的书,中间总提到的一个点:懂比爱重要,我们要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当孩子出生就要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这是和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然而难题就在于,初为父母的成人,是很难懂得孩子真实的情绪和需求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和陪伴,而学习是让我们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陪伴是让我们能观察到孩子成长的规律,然后进行1对1的精准引导。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一是没有正确的理论认知,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耐心陪伴孩子,所以会导致育儿路上各种棘手的难题。

在我看来,不管是挖掘孩子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还是挖掘用户背后的痛点和需求,需要做的努力、方法、心态其实是一样的。我们要挖掘用户的痛点,你就要学会和用户做朋友,你就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同时你还需要知道用户的需求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懂用户,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与你做朋友。

日历中分享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以及帮助大家避坑的建议。日历中强调痛点的概念,是必须反复出现的才是合格的痛点,否则可能是伪痛点和伪需求,只是一些个例或者说是真正痛点引发出的一个表象。

日历中分享挖掘痛点容易进入的误区,大家可以作为自查清单。

1、痛点太多

2、用力过猛

3、不够紧急

4、和用户无关

相关文章

  • 关于惯性行为的思考

    我回顾了一下最近自己赖床的坏习惯养成过程: 每天设定6:30的闹钟,我最近的生物钟:6:30之前会醒,但我没想着立...

  • 行为惯性

    努力也好,懒惰也罢,这些在我们看来有好坏之分的行为特征,站在自然的角度、进化的角度,是没有这个区分的,而且都同样,...

  • 行为惯性的背后

    前几期的奇葩说,罗老师说,一件事可做可不做,但凡有时间他都会去做,因为这可能会产生意外。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的焦点全...

  • 惯性的思考

    最近有在了解“反惯性”思维,什么是反惯性思维呢?我认为就是脱离或轻或重的惯性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惯性...

  • 思考惯性

    注意!可能又是一大碗鸡汤。 前几天罗辑思维推的一篇文章《哪些知识会让你变蠢》,里面有一段: 网络时代,知识点可以随...

  • 有什么习惯是你为之坚持了五年的!

    习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行为中,日积月累的重复,最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习惯性地做出重复的行为或思考逻辑。 ...

  • 拆掉思维里那堵定式的墙

    我们都有惯性思维,习惯于用常用的方式思考问题,善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处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养成良...

  • 关于人的行为的思考

    人作为群居动物,常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信号是特别明显的,我自己对这类信号比较敏感,所以我基本上很容易的读懂了别人给我...

  • 若秋《反惯性思维》笔记及感悟

    什么是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就是出现A现象,立马用B行为进行解决处理。 人们的惯性思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

  • 日更挑战丨20.3.31

    日更挑战的第20天。 生活行为总是被行为惯性主导。 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节奏如此,便会产生思想惯性和行为惯性。是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惯性行为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yn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