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第十章内容
- 样本效应
- 小数原则
- 对自信的偏见压过怀疑
- 原因和几率
(一)样本效应
系统2的运作需要靠联结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事实和建议。
经济决策中非常重要的定理:基于概率理论
、展望理论
,你的直接选择很可能是是错的。
永澄的价值观
- 追求实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 做出更加理论的事情
- 和资源共振
- 做高概率正确和低赔率的事情
很多人都不考虑概率,靠直觉去做选择和判断,他们放弃用概率思考总重决策的原因有::
- 聪明人:明明知道但是懒得算。道理(赌徒、鲜活性、小数)都明白,但是还是陷入到因果关系的解释。理智上想不清楚,无法摆脱系统1的控制。缺乏对系统反应的刻意练习。
- 穷人:资源的稀缺。当你有认知,但是比较穷的话,就会掉入稀缺性陷阱——非常想变现,对效用的期待会特别低。
- 蠢人:不知道决策原理,也懒得去学。
真正的收益来自于反直觉的
(二)随机事件的解释
我们习惯用感受来说事情,我们在经历一些随机事件之后,往往会根据事件给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一个或几个随机事件并没有什么解释力。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概率(这种客观的东西)是很难感受到的。
想谋求短期收益的话,感受还挺好的。我们之所以会留下来这种感受一句感受来对事物做出解释,并作为自己决策的一句,是我们为了生存,即在进化过程中的我们需要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断以提高自己存活下去的几率。求真需要耗费更多的思考思源和时间——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能量让我们去考虑真实。
因此,直觉性的判断之所以有价值,是由于我们谋求短期收益。
越是短期收益,直觉判断越容易获益。例如一个救火队长,判断要不要立刻逃离现场,他必须根据自己的本能或直觉立下判断,不可能坐下来计算自己会遇险的概率,再考虑什么时间逃离是合适的。
长期收益是没办法用感受来判断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谋求长期收益而发展出来的。
当你真的要谋求长期收益的话,就要放弃用感受来判断。感受判断使用与判断短期收益,短期收益的判断方法直接迁移到对长期收益的判断并不适用。长期收益的基本算法:长期收益=收益×收益概率-亏损×亏损概率。在你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没有在一个领域形成专家直觉时,我们并不能很好的计算自己的长期收益。甚至是统计学家在计算收益的时候,也尝尝陷入到短期收益算法计算长期收益的错误中。从最终的收益结果来看,我们都不是很好的直觉型统计学家。
例:下周股市,增长的概率为70%,跌的可能性为30%。手中的股票加仓or减仓?
如果凭感觉就会加仓。但是如果经过计算就不会去买。没有收益值和亏损值,没有办法计算收益。现说明收益值和亏损值:下个周增幅为1%,跌幅为10%,增长的概率为70%,跌的可能性为30%。
经计算:长期收益=收益×收益概率-亏损×亏损概率,选择不加仓。
如果凭感觉就会加仓。但是如果经过计算就不会去买。
拓展:《超越智商》的三种心智模式。
我们大脑运作的时候其实是考模式来运作。人在没有任何模式的时候,更容易创造模式——这样能耗较少。大脑偏好模式,我们经常会安装一些不好的模式——比如使用感受来判断。
(三)小数原则
概念:越是极端的事件,越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事件中。
你并不是一个好的直觉统计学家,即使你是一个统计学家。样本的变化,会导致你花了很大的精力,每次做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例:5周年的时候永澄老师所讲不断地调入繁花似锦的坑。2013、2014连续两年赚到了很多钱,自己认为自己的很牛。这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取得的成绩,归因到自己很牛,最终造成了自己的傲慢。
越是因为随机性导致自己正确了,越是难以分辨出来正确是怎么来的。没有办法分析出正确的原因,然后再结果上开心的要死,就陷入到果上努力的境地。
任何样本大小的错误风险,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来预估——即概率的计算。
评估的方法:你究竟是通过计算得到的,还是通过印象得到的。
如果用传统或者直觉,可能会有巨大的风险。
(四)对自信的偏见压过怀疑
我们很容易快速下结论并且构建合理的真实并且相信这个真实。你眼睛里能看到的那一点点的证据会变成一切,并且会激发你的联想,这是基于对小样本信任之后所连带产生的一个更大的坑。
基于小样本随机事件总结出的规律并不普世,并不具有高概率的正确性,但由于自己总结的,自己会找各种理由防止规律被推翻。
降低自信偏见所带来的损失,使用我错了工具。
系统1不擅长怀疑,系统2擅长怀疑但是通常不启动。你说完一件事情说一句“我错了”。并不是让你连带的说出来,而是对自己说一句。
正如哥德尔所说,自圆其说的事情都是有边界的。我们所说的正确,也是有范围的。我们在当下环境下是正确的,我们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说一句“我错了”,提醒自己,我们的所讲的正确的范围;也提醒自己,自己的结论是在有限的样本中所总结出的规律。
谨防以下陷阱
- 由于这个规律是你发现的,所以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 认为有绝对普世规律
- 防止陷入错误的模式:很多人你和他谈事情的时候他就和你谈观点,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人,经常会调入“当别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的时候,就想去攻击对方”。以上模式形成的原因是“缺爱”或自己的的“观点太少”——总觉得自己的观点被质疑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五)原因和概率
我们对随机事件的因果性解释是错的。随机事件,可能本身并没有什么因果,由于我们对事件的归因偏好,将关联性拼凑为因果性。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因果,都要问为什么。有人可能会抬杠,你们不是天天说要用黄金思维圈吗?为什么讲到这里归因谬误的时候又不让问“为什么”去原因了?
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可能并没有理解黄金思维圈的用法。黄金思维圈是用在决策上面的,并不是用在解释层面。我们再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一般是在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解释不清,最终会对解决有影响。在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使用黄金思维圈的顺序是what-why-how即先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再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解释的,再去思考如何应用。即,理解知识的时候,要先明白是什么,而不是先思考为什么。
看书看多了你拥有背景知识,你有背景知识就让你容易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就扎实的学,先知道了是什么,再去思考为什么。连对象是什么都定义不清,直接跑去思考不为什么,能说的清吗?况且,还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问为什么。你的目的是为了做出解释的时候,可以不用问为什么。一旦调用黄金思维圈,可能系统1会随意发散联结,造成耗损。
有的培训师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先讲why、how、what,刻板的遵循黄金思维圈的思考层次,并且不理解永澄老师你们为什么使用的时有时用what、why、how,有时候是why、how、what。
黄金思维圈的why-how-what,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用法:
- what前置,是在解释这件事情是什么
- what后置,是在决策这件事情怎么做
跳回到我们对随机事件的解释,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可以从哲学维度或宗教进行探讨,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是为什么?
佛学会讲因缘和合;基督教会讲是上帝之意。
人们难以抗拒自己在随机事件中发现的规律。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眼睛,随机看起来是有规律可循或聚集的。
- 很多人玩捕鱼达人以为有规律可循,其实哪有什么规律,都是自己根据自己的输赢结果(小样本随机事件)总结出来的规律。
- 轻信用手机app抓娃娃的视频——你不知道他耗费了多少币,只看到了他拍成功的视频,就相信了有方法和规律(小样本随机事件、幸存者谬误)
一定要对认识到的偏见进行反复的练习,更换自己的解释模式,这样就会少掉坑了。
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是特别值钱的。学一个讨论都能赚回来。认知上的偏见一定要搞明白,在脑海中形成结构,这些结构可以让自己少犯错误。
永澄荐书《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人类误判心理学》
欢迎各位同侪关注永澄老师
关注永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