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

那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

作者: dddd雕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13:01 被阅读0次

    社会的大流被欲望充斥着,这样的土壤滋生着浮躁之风,在我还在感慨着“我们这群青年人”的时候,我闯入了那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的人际圈,他的故事像一股清泉一样注入我的心扉,他是一个以“孩子们”的生活为生活的青年教师,他感染着我们每一个“浮躁着”的青年朋友。他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他也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可他更是我们不平凡的青年教师何成江。

    与君初相识,似是故人来

    初见何老师时,也是由Aegean姐姐介绍认识的,我们相约在几米茶餐厅,匆忙赶到的我,还来不及为自己的迟到表示歉意,何老师就用一个微笑化解了我的不安。与何老师的相识可谓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年龄相差无几,但在各方面何老师都比我们同龄人优秀,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何老师的相遇不免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我怎么不早一点认识何老师呢?甚有“相见恨晚”之感。两年前,已经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了两年的何老师加入了特岗教师队伍,他本是昌宁人,被分到了保山隆阳区的瓦房乡,来到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地方开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何老师说那是他从小的梦想:“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作为的人”。何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很多他在山区教书的事情,讲了他如何和学生相处,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也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他如何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坚守自己的内心,又是如何回应“你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来干这些事情太屈才了”的追问……我们从下午聊到天黑聊到大人催,听何老师的故事,去思索、去启发内心深处的懵懂。

    一万公里的坚持,采撷幸福之花

    何老师的故事很多很长,他不浮躁地在那块土地上做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无悔奉献;他不抱怨地在最基层的地方尽全力,去释放潜能。“当初我是被分到瓦房乡,对隆阳区根本不怎么了解,第一次听到有瓦房这个地方,就被分到这里了,我们有十三个人被分到同一个乡镇,去的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们的面包车被塞得严严实实的,一路上,我们不停地问开车的校长,要到了吗?校长说快了,却迟迟没有停车的意思。行驶了一个小时,车停了,我们开心地说终于到了,谁知校长说,大家上个厕所快回来,还有一半的路。”何老师说起他和徐掌小学故事开始的时候心情有些激动,仿佛那些事情才刚刚发生在昨天,沿途虽然艰辛,但是何老师却觉得自己闯入了仙境,它的美深深烙在了心上。只有心中装得下的美的人,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发现美,即使是艰苦的环境里面。何老师告诉我他在山区教学的第二个学期攒钱买了辆小摩托车,方便一些,到现在他整整在山区和城区来回跑了一万公里,这一万公里的坚持,是一个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承诺,是一个年轻教师对孩子们的承诺。我今年刚刚毕业,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可是也还是经常听见别人的非议:“你名牌大学毕业的,考个公务员太可惜了。”带着这样的的疑虑我也和何老师探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何老师说他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会被不理解的人追问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还要来山区教学?“可以说,作为山村老师,就是选择了一段别样的生活。刚从大学青葱校园走出来的,是有必要到下边走一走,锻炼锻炼。当我们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成了第一道题目,如何和学校老师搞好关系等等都是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我用四个多来概括:多问,多听,多学,多做。问什么?我问同事、问学生、问家长,问书本把学校的基本概况了解清楚,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和文化,每个区域每个乡镇、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只有掌握了这些潜在的东西,才能把握具体的工作。当时我到瓦房,就去翻阅隆阳区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于瓦房的部分,详细打听乡情村况,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我了解到瓦房有二战期间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有满族村,有人工造纸,有彝族擦大钹等等特色文化,在走村串寨和家访的时候,就可以去采访采风。多听,就是听别人所讲的东西。既听课堂之内,也听课堂之外。我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如何去授课,如何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多学,毋庸置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多做,我一直坚信任何地方都不会欢迎一个懒惰的人,但任何一个机构都不会拒绝一个勤快的人。”何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我们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他的四多箴言也是我们该铭记于心的。何老师用自己的爱去温暖着那个叫徐掌的小学,何老师用行动去照亮孩子们的路,他和孩子们的缘分在这个叫瓦房的地方努力生长,从何老师的故事里,我颇为感动,感动着何老师的付出,感动着孩子们的回馈……他刚到徐掌小学的时候,宿舍是被安排在一间砖瓦结构的房子里,可是推开房门发现却没有床,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何老师十分感动的事情,也是我很惊讶的事情,他看见一群孩子抬着一张床,像蚂蚁搬家,摇摇晃晃很吃力地往学校方向走来,不一会儿,那张床终于摆在了他面前,何老师不知道这张床是从哪里来的,据说是孩子们去两公里以外的校长家,专门抬给他的。这群孩子是如此的质朴,如此的纯粹,他们甚至没有见过何老师,只是知道他要来教书,三五一群地为他们老师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不管是谁去到那里,都会被感动吧,也会被爱包围吧。从那一刻起,何老师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为他们做点事情。何老师又给我讲了他和学生之间的几个小故事:“那一次的国庆,接近十天的小长假,我没有回家,就在那个小山村里,走村串户,把大多数学生家串了个遍,和他们围着火塘聊天,我惊奇的发现,这个村到目前为止竟然没有出过几个大学生,也几乎没有人通过读书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甚至全村上千人平均学龄只有四五年左右。读书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在那里彰显得微乎其微。作为国家特岗教师,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使命感很强,该做的东西很多,该怎么办,从哪里入手呢?这个问题我整整思考了一个星期。就在一个朗月悬空,清风徐徐的夜晚,我一个人在学校,校园四周的老树将影子投到操场上,仿佛世界就只有眼前这么大,因为四面是大山,大山之外仍然是大山。几个小朋友来找我玩儿,我拉着一个三年级小男生的手,我问他,你长大想干什么?他说,我想去开飞机。我说,很想吗,他说,真的很想。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像小鹿一样的心跳,看到了月光下他清澈无邪的目光。每个孩子都该有一个梦想,特别是山里的孩子,我该带他们树立梦想,增加实现梦想的信心。于是,我开始用一个月时间给全校130名彝族孩子灌输梦想的概念,我把它叫做梦想教育,因为在那里,实在太缺乏梦想了,不敢想又怎么敢做呢。我便言传身教,告诉他们我是如何从一名贫困山里的娃,变成大学生,又变成一名教师的。给他们举了许许多多身边的为了梦想而努力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他们的梦想很实在,除了少部分要当什么科学家家以外,很多的很具体,集中起来多数是要改变家庭经济情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等。自从树立了理想,还有我不停的督促和勉励,学习氛围也得到了很大改进。我带那个班,刚接手的时候,及格率不到百分之十,通过两年的努力,打磨,最后在教育局统一检测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获得了及格以上的成绩。时间慢慢流逝,2014年的寒冬已经走入了怒江大峡谷腹部的徐掌村。可是在一个清晨我发现我的学生们,竟然大多数没穿着袜子,衣裳还很单薄。寒风吹来,一阵阵生疼,也看疼了我的心。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帮助帮助他们?于是我就开始策划为孩子们募捐冬衣冬袜。和想象的一样,一切都很顺利,不到半个月,保山市志愿者协会、省内省外许多爱心人士知道我们的情况后,纷纷献出爱心,数百件干净厚实的冬衣陆陆续续涌进瓦房大山,涌进徐掌小学。那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爱心力量是在关注着我们山区教育的,只是看我们有没有把它利用起来为学生谋福利。后来还有一次特别让我感动,我去昆明办事,我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还专门买了两百双纯棉袜请我带回来发给孩子们。其实,爱心助学、捐资助学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美德,都是一种风尚。这面旗帜,我们可以适当地扛起来,不是要我们出钱,而是作为社会爱心力量与学校学生之间的一种资源纽带。当然,这只能在教学之余进行,也不会费太多的心,很多时候就是举手之劳。再后来,我还做了很多的帮助徐掌村小学生的活动。我大学时候到现在,爱写点小文章,时不时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发表,到了徐掌小学后,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何不再接再厉,写上一些东西直接做成一本书,然后向社会发售,把其中的利润用来全校的学生买一套校服。后来就有了我的第一本作品集《此去经年》,我统计了一下,这本书至少到了12个省份,云南的所有州市都到了。这不说明我的书畅销,而是社会对山区教育的关注度是高的。通过这次募集,很多以云志集团为首的许多公司和爱心人士都把他们的援手伸向了徐掌小学,真的,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我觉得我是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在为贫困学生做实事。发放校服那天,还有大量的学习用品,文体用品,流到了徐掌小学,我们设了一个捐助室,各种爱心物品堆得满满的,徐掌小学的学生两三年内不用再花钱购买学习用品了。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了第一次穿上新校服的一位女生,她激动的哭了起来。最后,电视台上就有了一条新闻,叫做给山区学生购买校服,一个80后山区教师的爱心奉献。通过我们一年多的努力,我所在的徐掌小学硬件条件和物资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努力。接下来就是要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办呢,我们七个教学班,共有6名教师,也就意味着,即使每人每时每刻都在上着课,还有一个班级是空挡。有问题就得解决。我就跑来保山学院,来干嘛呢,找援手。因为上级教育部门给我们的编制是一定的,并且全区都处于教师紧缺的状态。我就找熟悉的朋友,找里面的老师,请他们推荐各方面较为优秀,又吃得了苦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到徐掌小学临时任教,两年间,先后请了4位保山学院的实习生到徐掌小学实习任教。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交通、生活等经费问题,也是我们和该村的扶贫单位或中心校协调解决。就在九月份,还会有一名云师大的研究生到徐掌小学去支教。”说起这些的时候,何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他的脸上我可以看到他的快乐,他内心的充实和成就感,从和何老师的交谈中我深深被何老师身上的精神所吸引,我佩服何老师的胆识和做事情的实干精神,他可以在一件小事上发现机遇,去付诸实际行动,他不是空想主义者,他是一个21世纪的实干主义者。通过引进新的教学力量,徐掌小学的教学质量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社会关注和认可度也逐步提高。所以,去年八月底,也就是何老师在特岗的第一年底,中心学校根据综合考虑打算将他的工作进行调整,给了何老师两个选择,一个是去瓦房的另一个小学担任校长,一个是去中心小学任教。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徐掌村的家长耳中,家长们和何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么舍得何老师就这样离开,他们纷纷来到小学门口,恳请何老师留下了,我想何老师肯定也是难以抉择,一边是上级安排,一边是亲人般的父老乡亲,不过在僵持了一天以后,中心校在征求何老师的意见后作出了让步,让何老师继续再干一年,也就是刚过去的一年。现在的故事就是现在的样子,机会总会和努力的人不期而遇,在局长以及教育局班子研究以后,对何老师进行了考察,并把何借调到教育局办公室。何老师略有遗憾的说着被调回来的事情,他说还想再干一年,他还想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可是何老师选择回来也有自己的想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能为更多山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不仅仅是徐掌小学,这样的大爱,这样的无私,是一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教会我们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不虚设

    山本耀司说过:“有态度有自律的人,才能杀掉司空见惯、打破约定俗成。不要陷入谄媚式地融入人群”;和最近微博很火的一句话:“眼里容得下牛鬼蛇神,心里藏得住清风明月,知世故而不世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话也诠释了何老师的坚持、何老师的大爱、何老师的梦想。何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善行无迹”这种精神,何老师说他很感激在徐掌小学的那段岁月,教会了他很多,而他自己也看见了自己的努力,也让自己的梦想开花,勇敢上路,去做更多的事,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想说徐掌小学也会很感激何了老师的到来,何老师带给了他们改变,给他们带去希望,何老师是家人、是村里人,是孩子们的老师、朋友,也是村里老少的朋友、亲人。这段岁月不论是对何老师,还是对徐掌小学的孩子们,还是对徐掌村的乡村父老,都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不虚设。未来的路,我们都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去为梦想施肥灌溉,去践行我们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承诺。那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用爱温暖着徐掌小学,也用行动鼓舞着像他一样的青年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叫何成江的青年教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br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