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qú)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jué);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ting) 畦(qí),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ái),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60103/ec7bc677e60f3dbd.png)
译文
鲁国人颜阖应聘为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个人,天性刻薄。如果顺着他去做坏事,就会危害到我的国家;如果劝说他去做好事,就会危害到我自己。他的智力只能知道别人的过错,而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有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办?”蘧伯玉说:“你问得很好!要小心,要谨慎,先端正你的言行啊!外表上不如迁就,内心里最好宽和。虽然这样,这两种态度还会有后遗症。所以迁就不要太过分,宽和不要太明显。如果外表上迁就得太过分,自己也会跟着丧失立场,并且崩溃失败;如果内心里宽和得太明显,自己也会跟着博取声名,并且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婴儿,你就伴同他像个婴儿;他如果像个无威仪的人,你就伴同他像个无威仪的人;他如果像个无拘无束的人,你就伴同他像个无拘无束的人。能做到这一步,就不会有毛病被责怪了。
解读
这段文字开篇设置了一个情境:颜阖即将担任国君之太子的家教,他为此深感忧虑。因为,这件差事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人左右为难;于是,向先贤蘧伯玉请教一个完全之策。
颜阖给蘧伯玉详细描述了太子目前所存在的现状。一方面,太子的智慧仅仅够用来察觉别人的过错,却不明白自身过错产生的原因,这显示出他缺乏自我反思和正确认知的能力,是一种缺乏元认知能力的偏狭状态。
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人,如果教导他不遵循一定的规矩方法(与之为无方),就可能对国家造成危害;而若严格按照规矩方法去教导(与之为有方),自身又会陷入危险境地。颜阖的这种困境真切地反映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社会角色下,人们常常会遇到的两难抉择。
蘧伯玉经过一番倾听和深入了解太子的为人之后,秉持了“中庸之道”,就给颜阖给予如何教授这个纨绔弟子的两全之策。提出在行为表象上(形)不妨迁就对方,顺着对方的意;而在内心(心)则要保持平和、和顺。
这是一种外圆内方的策略,表面上不与对方产生激烈的冲突,以避免立刻引发矛盾导致不良后果。而内心坚守自己的平和心境,不被对方的乖戾所扰乱。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60103/c5ceaf7e9003a1ad.png)
这些文字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且难以相处的人或棘手的情况时,不能简单地采取强硬对抗或者一味迎合的方式。既要懂得在表面上适度顺应,避免冲突的激化,又要在内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所左右。同时,还需要根据对方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做到因势利导,以达到和谐相处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庄子·人间世》4~10,这段文字以一个具体的事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处世之道、人性特点以及自我修养等诸多重要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以及个人成长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对中国古代政治了若指掌。在这里,是非功名,当然都让位于生存。在这样的君主面前,你还能讲什么是与非吗?是和非、善与恶的区别,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有意义吗?这不自然就趋向于他所主张的万物齐一吗!
在面对外界的不良影响和复杂情况时,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沉稳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运用那些处世策略,否则可能会在顺应或坚守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