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常新,温故知新。这八个字是我听了市基础教研室李佳老师的讲座后的真实感受。
有理有据有料有观点有要求。2003版课标与2017版课标细致入微对比,详实具体。彩色标注一目了然,突出重点。让我不由生出“见贤思齐”之感。新课标的文言文专题的处理,不要只是停留在文言教学和语法教学上,也不要脱离经典文本本身的探究而一味只向外延展,重视经典本身这种理念很重要。即便是比较阅读,也要建立在主文本之上,让学生对文本掌握透彻的情况下,再拓展延伸。对中华文化经典的研习,要带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注意传承性,经典意义。“客观”也体现着思辨;“科学”同样体现着思辨。
有理论高度,有实践引领。必修下第一单元的任务群设计,让人一下子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抽身出来,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也有“在绝顶上一览众山”之感,很棒。《子路》篇,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体味人物的身份年龄下的语气、语速、神态、动作,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特点,接着孔子对四位学生的观点态度也就呼之欲出了。案例可操作性很强。
学高为师,砥砺前行。李老师的沉浸式学习,让我心生敬意。真的是“见贤就思齐”。一边听,一边对照反观自己哪些做的不到位。老师的课堂的地位发生变化,不是更轻松了,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需要不断的预设,课中要面对不断的生成,课后要及时调整,并反思课堂的得失。这样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更大量的积累占有,还需要老师的灵活应变,不生搬硬套,死搬教条,这样,可能才能和学生互相成就彼此的内核人生:以内在驱动为主,以自我比较为主,以内在参考为主。
李老师利用假期,停教不停研,这么大体量,却做了这么深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盛宴,很感谢。最好的感谢就是认真落实,坚定执行,一直热爱。
谢老师和冯老师为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实践。可亲可爱可敬。
完全是个课题呈现。具体的流程,起承转合,流畅又婉转,让学生沉迷痴迷,不知不觉渐入佳境而浑然不觉。其如其分地把知识部分贯穿其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呈现自己,能力提升也就不言而喻了。
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让我再次体验到了。别具匠心,煞费苦心,专业引领,爱心生成,责任传递,非常棒。这样的课堂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呢?这样的语文课有那个学生不喜欢呢?假以时日,还会有学生害怕语文吗?
对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价值引领无言渗透,潜移默化。通过一个“少年的信”的设计,不仅贯穿中国媒体30年变化,也看到了中国30年大事略,让学生有代入感,参与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用过分担心他们的价值观的正确性,也不用过分担心他们的责任感是否厚重。非常好!
诚如冯老师说的,看起来课堂上很多都是非知识性的学习,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养成,社交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提高,口语表达的完善,组织能力的增强,不就是我们的关键能力的一部分吗?只是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在情境中学,在实践中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很重要。有参与感,方才更容易有责任感。
“教育戏剧”,用戏剧的形式给学生一个保护,生成的,过程戏剧,不仅仅停留在结果戏剧上,和孩子一起构建搭建。其实,一起完成一起构建一起成长也是一种最美的教育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