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阅读内容:第七章 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考试与评价
问题23 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
程晓棠教授在书中说,“严格来讲,所有的语言运用活动都涉及思维品质,因为语言理解和表达都是基于思维过程的活动。换句话说,如果学生能够完成某些语言活动,就说明他们具备某些思维品质。因此,只要设计得合理,人个语言能力测评活动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在命题中设计合理的试题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首先,命题人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列出学生在某个阶段应该形成的思维品质,然后根据具体考试的目的与要求,列出拟考查的思维品质细目表。
其次,根据考试试卷的结构、主要考试形式(题型)、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将拟考查的思维品质分配到试卷的各个部分。例如,有些思维品质更适合在阅读理解部分考查,有些思维品质更适合在书面表达(写作)部分考查。
最后,设计具体的考试形式,重点是提高语言运用活动的思维含量,即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经历的思维活动的密集度。要特别注意对高阶思维能力考查,因为低阶思维能力在大部分语言活动都会有体现。
关于思维品质的考查,我对第三条建议深有同感。我接触到的我们市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很少有考查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也可能是为了阅卷和评分的方便,也可能是考虑到降低试卷的难度,我们的试卷大多是一些唯一性的答案的试题。即便应该是开放性的试题(写作题),也会给出足够详细的提示词,因此此题得分率偏高。结果显示平时表现中等的孩子和非常优秀的孩子最后考试的成绩不相上下,甚至反超。通过这样的试题无法考查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差异,我认为这对孩子长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很不利,对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养成也不利,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试题的。
例一书中例一是一道语法练习题,要求学生用情态动词must和mustn't再加一个动词来补全句子。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运用must和mustn't的能力,而是增加了思维含量。我原以为这道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经过程晓棠教授的讲解,我才明白这道题实际上考查了一个知识要点,即在语境中must和mustn't的运用,只不过还需要挑选合适的动词,(不用考虑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
例二例二(用方框里的单词补全句子)10个小练习题,提供了13个备选词汇。这道题考察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想象,判断句子描述的是什么事物、什么人物、什么场所,不同于单纯的选词填空题,思维含量很高。
例三例三是一道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理解语篇内容,并深入理解语篇,分析、推断语篇中隐含的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并做出评价判断。这应该是适合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试题。
例四例四是一道写作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针对传统的教室学习和现代的网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先做出选择,说出喜欢的理由并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再从喜欢的方式、喜欢的理由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与论证。所以此题不仅仅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间接考查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论证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