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3天

原文阅读: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讲解:
孔子说:外出事奉公卿,回家事奉父辈兄长,有丧事活动时不敢不尽心尽力去操办,不过度饮酒,这于我又有什么难的呢?
启发思考:
先解释一个专用句,在整个《论语》中“何有于我”同类的句子,表达的都是不难办到的意思。那么,我们看看,孔子认为,哪些事情是不难办到的呢?上一章,孔子“乐正”,似乎轻松自如地就做好了修订礼乐的大事,使“《雅》《颂》各得其所”。这一章,孔子说的“事公卿”、“事父兄”、“丧事”和“酒困”,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要面对的平常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难办到。但如果结合孔子的真实经历来深入感受一下,可能会发现,夫子说出“何有于我哉”多么的不易和可贵。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用现代生活语境来理解,就是在外能够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位置,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回到家孝敬长辈、兄友弟恭,一家人和睦相处,尽享天伦之乐。“丧事不敢不勉”,是在办理丧事担当相礼的角色时竭尽全力遵照礼制去做。“不为酒困”,是说不过度饮酒,既不因忧伤烦闷而借酒浇愁,也不会纵情享乐而饮酒无度。
我们从孔子的经历来看一下这几个事情:他竭尽全力奋斗了几十年,政治理想不被君主接纳,出外服侍公卿的理想无由实现。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只有一个残疾的长兄在,又到哪里享受回家孝敬父兄的快乐?埋葬母亲时,孔子尚未成年,连父亲葬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回归了孔氏家族,但操办丧事自是勉力为之。
孔子一生理想崇高,仍没有机会为君主尽忠,实现政治理想;他一生重视伦理,却无机会为父母尽孝。换做一般人,周游列国奋力一生屡遭挫折,在无人理解的寂寞中,酒或许就成了唯一的知音;若为普通人,幼年丧父、中年跌宕、老年丧子,只能徒叹无奈,可能不自觉就遁入酒乡,来暂时忘却心中的烦闷和忧愁。在酒中,世间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不痛快似乎都消散了。
谈到酒,很多人也许立刻也会想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让目光穿越时空,也许会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初冬傍晚,微雪轻飘,夫子与子路、颜回等几人围坐在火炉旁,烤着新制的酒,边吃边聊。天气寒冷,内心温暖。
人生有苦味,心中不苦情,情感不麻木;世事总跌宕,志向不动摇,从容对困厄。即便是在险恶的旅途,遭到司马向魋的追杀,遭到匡人的围捕,孔子仍然“游乎缁帷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听“弟子读书”,自己“弦歌鼓琴”。厄于陈蔡,孔子和乐的琴瑟之声依然不绝于耳。酒和歌,孔子用其来调理身心,看淡无情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自在安定,孔子快乐不改,宋儒称这种境界为“孔颜乐处”。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经历过那么多风霜,活了73岁高寿的孔子人生,让后人有机会看到和追求“孔颜乐处”,让所谓的人生悲剧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悲凉。
自古至今,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夏代起到商代再到周代,从出土的各种青铜酒器的材质、造型、图案、铭文可以看出来,酒文化也高度发达。
孔子“不为酒困”,对于喝酒,一直保持着淡定从容的态度。孔子自己有相当好的酒量,但是遇见招待宾客或者大型国事活动,他总是很有控制,绝不多饮。如果没有好酒,没有好饭,孔子枕着胳膊睡一觉,也会觉得很快乐。与乡人饮酒,拄杖的老人先迈出房门,孔子才会走出来。
孔子的饮酒方式,已然深深地影响了国人。小酌不醉,最好是达到微醺的境界。酒后失态,借酒撒疯,从来为文人雅士所鄙视。可以简单地说,周公使酒具有了宗教价值,而孔子赋予了酒以人文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