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学习旅途一直渴望弯道超车,指望学习某种神奇的学习技术(波动速读,快速记忆,全脑思维等)从此就学习一路开挂。为什么同样学习这些方法,有些人能成为《最强大脑》的座上宾,有些人却连登堂入室都困难?为什么本来一直指望这些技术能成为杀手锏,可是实际上自己的学习一直不见起色?是因为这些方法只是某种噱头吗?是因为自己不适合学这些方法吗?是因为自己训练的方式不对吗?
你是否想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对于真正的自己的认知,你学习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评价的标准已经统统出现了偏差错乱?
1998年出版的《学习的革命》,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这本二十二年前的书,依旧是不会过时的。可以说,这本书冥冥之中指引了我未来的职场生涯。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1756/f4c7ccc9530bfafa.png)
在十年之后的2008年,我开始教授这本书中提到的脑图,我学的时候叫思维树,后来才知道官方译为思维导图。一直到今天,我几乎都是靠思维导图谋生。
那个时候,我拿着这本小黄书去找英语老师,兴致勃勃地去找英语老师讨论,我们有没有可能按照书中所描述的那种欢脱的教学方式,缔造一种超级营地般的教学场景, 让我们一起共享素质教育的盛宴。英语老师第一次带高三,他很认真地听完我的建议,很认真地跟我说让他思考两天。然后两天后他说,我请教过一些同行,还是三轮学习法比较靠谱,毕竟确保升学率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也悻悻地表示理解,继续回到题海战术了。
我们总是期待外在有某种改变来迎合自己的需求,这样我就开心了——可是这个开心的我到底是真我,还是那个信念堆出来的小我呢?同样的学习环境,差不多的学习水准,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会千差万别?
不过书里边所描述的那种美好的课堂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了,一直到2009年我终于有机会去践行那种有趣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一群原先做用友销售的,摆地摊的,做美容杂志的,卖国学教材的,做保险的各种半路出家的,居然捣腾了一个号称“孩子一生一定要参加一次”的《记忆改变学习命运》特训营,怀揣着被家长退款的惴惴不安,我们居然搞定了,家长的满意度超高,然后我们一做就做了十二年,一直到现在江湖上依然有我们的传说。
说回我的1999,我在隔壁宿舍看到一套《JS快速阅读训练》,还有一本泛黄的加古德次编写的教材,看到封面上写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就彻底被洗脑了,整天对着那些视觉机能的训练图练得不亦乐乎,不过很悲催,貌似我的阅读速度是提升了,但理解率其实却是下降了,那时候不懂得快速阅读不是光是速度快就可以的,比速度更重要的是节奏感,你要知道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甚至哪些地方还要停下来揣摩。我印象最深地就是背诵政治了,自从学了快速阅读后,感觉内心中有一个怪兽,一直就催促着要快快快,然后越着急我就越背不下来,背不下来我就越着急,本来就感觉自己追赶其他同学已经疲于奔命了,现在还负重前行,不啻于雪上加霜了。其实这种阴影一直影响了我后面二十年的学习,内心中总是会有个急功近利的声音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快快快,快快快……所以我总是对自己的学习很不满意,无论是高中的学习,还是大学时考研,还是学习各种技能-书法,棋类,画画、吉他等,我总感觉连入门都很困难,我给自己筑了越来越多的墙——我自己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我是学不会成为顶尖的,我是很差劲的,我是废物。
最早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废物呢?应该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妈妈经常让我帮忙去找一些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是找不到,她就会让我妹妹去找,结果很快她就拿过来,妈妈就带着嫌弃的口吻说,你这个呆鹅,就是很木。还有我爸爸叫我扫地,每次我刚扫完,他就总能挑出我扫得不干净的地方,要么是哪个角落,要么是茶几下面不一而足。然后就夹杂着怒气一通发泄:你怎么那么笨,连个地都扫不干净——遇到这种证据确凿的指责,我一般都是默不作声,满腹委屈,羞愤难当,心理却也默认了自己真的挺笨的,就是一个废物。
整个高中,我一直渴望着通过各种高效学习术弯道超车,来个一鸣惊人,结果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弯道——高考,我依然没能超车,因为我翻车了,被调剂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这是学名,它的本名是铸造,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叫:翻砂。全班36个人,全部都是都被调剂过来的,唯一一个自愿报名的军训结束后就退学回去复读了。在整个机械系我们班是奇葩,因为居然有十二个女的,更神奇的是,毕业后同班结婚的居然有四对。这是后话了 。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