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收获了很多的理念,也很认同,觉得如获至宝,可是过不了多久,当兴奋感消耗殆尽,所学知识就会置之脑后,在脑海中找不到踪影。
时隔多日之后,如果可能在其他的渠道又接触类似的信息,可能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于是再一次陷入新鲜刺激之中,再过一段时间,又有类似的说法,听起来很熟悉,但是又想不起来具体的场景。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处于学习道路上奔波忙碌的人总是被各种包装的理念所刺激新奇。也就总是停止在观念跟新的阶段。
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特别是以勤奋好学为做标签的人共同的特征。之所以以学习为乐趣,而不是以结果为目标。是因为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要点和方法。
学习是为了怎么改变,但是改变并不仅仅是听到认同的观点就会发生,而是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思维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以及行动的改变。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逐一去实践落实,最终才会形成我们个人习惯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好的习惯培养之后,我们的人生将会被改写。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培养好习惯呢?那就要从源头思维的改变开始着力。也就是我们要有终身成长的思维,要有一颗不断积极改变的心态。
当我们听到一个新的理念时。接受认同并不一定为我所有。只是这个新理念吸引了自己而已。但这个理念能不能成为自己的,还需要时间的磨练。这个磨练过程就是重复的过程。我们日常都有一种习惯,一本好书读完之后欣喜若狂。因为其中的道理,好像破解了心中无限的谜团,但是读完之后,就将这本书束之高阁,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书中的精华奥秘。其实,对于之前并没有接触到的理念不可能通过一次的接触就完全理解吸收,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的加深印象,直至吸纳接受为止。
人们很多时候会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对于有价值的理念和信息没有采取投入更多时间的方式予以高度重视。这就使得我们即使是接触了一些高质量的理念,但没有真正读懂弄通,只是略知皮毛,最终还不能为己所有。
那么为了掌握高质量的理念,该采取哪些行为呢?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体现在哪?
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养成带着思考学习的习惯。不只是为了了解,而真正是为了理解和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向自己提问。这个观点正确吗?我认同吗?我是全部认同还是部分认同?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情形和这个观点相一致。积极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接受效果要高很多倍。
二是学习的方法多样性。
不是听到一遍读一遍就过了,而是要多频次、多强度的与新知识新概念亲密接触。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加深印象,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学习方式,强化理解,比如做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或者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触。甚至可以去找同类型的书籍阅读来进行对照和强化。
一本好书构建我们底层架构的树,是需要阅读10遍乃至更多的次数,才能够真正理解到其精髓思想。
当我们能够认真对待新的知识和概念,那么我们就经过了思维改变的第一阶段,进入到态度改变的第二阶段。有了态度的改变,才会有行为的改变,才能学以致用。
“用”体现在哪儿?
最好的用就是即刻。学习到的理念和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或者去审视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一对照。
用是“使用”,更是“用心”。道理懂得了,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依然用老的思维老的方式去解决,就说明没有掌握,没有结合到位。要有意识并创造条件去使用这些理论,才真正的能够为我所有。“用心”则是学会观察,注重细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寻找相对应的场景,验证理论的实际效果,获取更大的回馈。从而更有意愿学习提升。
当我们有更多的正向反馈,习惯就慢慢养成了。我们就有的认知已经被新的习惯所代替。这样经过三个阶段的打磨,一次蜕变就完成了,现在的你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