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53104e406a943b2b.jpg)
题记:从古至今,变迁其亘,世事如棋,局局更新。反常必有,妖邪存在,暗涌风波,逐浪频频。人心难测,须要防备,道义沦丧,警醒世心。历尽沧桑,辨识真伪,守正方能,勘破迷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af587ff284e858c5.jpg)
七律·读史感悟之事出反常必有妖
史如河海浪波潮,事出反常必有妖。
腐朽根基生暗蠹,辉煌背后使阴招。
浮华警惕遮望眼,本质洞明知谎谣。
治国为民循法治,风清气正自彰昭。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a6b558159eb54d3e.jpg)
读史感悟之事出反常必有妖
公元1781年,即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地区爆发起义,乾隆立即派遣将军章佳·阿桂前往平定叛乱。
阿桂堪称清朝一代的猛将,战功赫赫,屡建奇功,且多是血战恶仗。正因如此,在乾隆眼中,地方性的起义对他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然而,阿桂率军进入甘肃后,立刻向皇帝诉苦。原因无他,甘肃境内连日大雨,道路泥泞难行,致使军队行进暂时受阻。
在战斗中遇到恶劣天气是难以避免的,但一向聪明过人的乾隆皇帝迅速联想到另一件事。
是什么事情呢?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甘肃衙门一直向朝廷上奏,声称当地连年干旱,雨水稀少。然而据阿桂所言,这场雨已经下了许多天,显然当地并不缺水,甚至有泛滥的趋势。既然如此,甘肃衙门为何要欺瞒君上呢?
作为封建帝制时代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极为敏感多疑,绝不容许清帝国境内有任何他不知晓或被隐瞒的事情发生。
正当皇帝感到疑惑之时,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大臣王廷赞突然向皇上呈递了一份邀功的奏折。
布政使,通常在电视剧中被称为藩台或藩司,主要职责是管理一省的财务。虽然不是朝廷中的京官,但也是位高权重的从二品官员。
王延赞在奏折中提到,甘肃地区如今发生了叛乱,朝廷已派遣军队前去平定。臣愿捐献白银四万两,作为军费,以支援阿桂将军的军事行动。
大臣自愿捐款,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军队逼近京城,崇祯急需资金组建军队进行自卫反击,但国库早已空虚无力。无奈之下,崇祯不得不厚着脸皮向大臣们借钱,声称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能捐献多少就尽量捐献一些。
最终,内阁首辅魏藻德煽动群臣,率先带头反对捐款,结果崇祯硬是一分钱也没能收上来。
如今,大清朝廷开战时,竟然有官员愿意自愿出资援助,你想想,皇帝该是多么感动啊。
然而,乾隆的思维方式与常人迥异,当他看到这白花花的银子时,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并非君臣和睦、上下齐心的念头,而是随之而来的更深层次的疑惑。
当时甘肃的经济并不繁荣,王廷赞身为布政使,年俸不过一百五十两。他在这个职位上也只任职了三年时间,这么多钱究竟是从何而来?
乾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立即派人前往甘肃进行秘密调查。
没想到一查之下,竟揭开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大清头号案件。
原来,王廷赞上任前,甘肃的布政使是一个名叫王亶望的人。
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王亶望曾向皇帝呈上一道奏折,陈述自己自担任布政使以来,甘肃连续多年遭遇旱灾,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因此建议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地方经济,救济百姓。
王亶望当时的计划是,建议朝廷允许他在当地推行“捐粮”行动。
所谓捐粮,指的是朝廷给予王亶望几个“监生”的名额,而他凭借这些名额可以在甘肃地区号召富裕人家捐赠金钱和粮食。捐赠数量多的人,王亶望就能把“监生”的资格授予他们。
监生,通俗地说,是指在京城国子监求学的学生,但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
在封建制度下,想要成为官员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通过府、州、县、乡等各级考试逐步晋升。若没有这些经历,你便无法获得官职。
如果你成为了监生,便相当于获得了无需通过考试即可为官的机会。
简而言之,王亶望建议皇帝向富人出售官职,而将出售官职所得的款项用于救济贫困百姓。
乾隆听后觉得这个计划可行,立即予以批准。
在获得皇帝的许可后,王亶望立刻在甘肃大肆推动捐粮行动。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却暗中搞起了小动作。
首先,王亶望在募捐过程中只接受银子而拒绝收取粮食,因此在短短数年间,他便疯狂敛聚了上百万两的白银。
那么,请问王亶望为何只收白银而不接受粮食呢?原因再清楚不过,因为他根本没打算救济百姓。
如果收的是粮食,他自己吃不完,存放在仓库里迟早会腐烂;但如果只收白银,他就能全数据为己有,把家中堆满银子,犹如银山。
当然,这笔巨款王亶望自然不可能独占,他必须找几个人一起分赃。因此,这笔钱基本上被甘肃当地各级官员分割殆尽。
在分发银两的同时,王亶望也没有忘记向乾隆皇帝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他向皇帝禀告,自己在捐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募捐来的银两和粮食已经全部发放给了贫困无助的百姓。甘肃的民众对皇恩浩荡,感激涕零。然而,甘肃的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严峻,旱灾频发,因此捐粮的工作还需继续进行。
身处紫禁城的乾隆皇帝看到这些情景,简直乐得鼻涕泡都快冒出来了,心中暗自得意,还悄悄为自己增添了一笔辉煌的功绩。
王亶望在甘肃负责了三年的捐粮工作,办事果断且仁慈爱民,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皇帝因此擢升了他的职位,将他调往更加富庶的浙江,出任巡抚。而接替他担任甘肃布政使的,正是我刚才提到的王廷赞。
王廷赞同志到任后,既没有进行检举,也没有揭发,而是继续负责捐粮工作。
原本一切都平静无波,暗中进行得天衣无缝,直到这次王廷赞主动请缨,决定以个人名义向朝廷捐献四万两白银。
乾隆认为,不管王廷赞怎么辩解,也绝对拿不出四万两白银。如果你真的能拿出这笔钱,那就必然说明你贪污了。
乾隆派遣到甘肃的官员一经走访,很快就将整个案件彻底查清。
当调查官员将整个贪污腐败的流程以奏折的形式呈递给乾隆皇帝时,乾隆的脸色几乎变得像猪肝一样阴沉。
皇帝突然意识到,这件案件不仅是王亶望和王廷赞两人搅动风浪的结果,也不仅仅因为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两白银,更为严重的是,此案几乎牵连了甘肃全省的官员。
这些官员中,有的负责伪造账目,有的专门应对上级检查,还有的负责用钱打通京城官员的关系,甚至有人专职销毁证据、杀人灭口。
参与瓜分赈灾款的官员中,县令以上级别的有一百一十三人,合计共有两百多人。可以说,甘肃地区几乎所有处级以上的干部都参与其中。
乾隆十分震怒,后果不堪设想。
五十六人被斩首,四十六人被流放至化外,甚至还有数位官员因惧罪而自尽,甘肃的高层官场几乎全数空缺。
主要案犯之一王廷赞,曾在多年之前在百姓中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清廉为民的典范。然而,这两百多名官员虽然读圣贤书、拜孔子为师,却在这些年间丧失了礼义廉耻,无一人敢拒绝、揭发,或坚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立场。
这究竟是什么?这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清除贪官污吏,乾隆所要铲除的,乃是一个预谋周密、组织严密、纪律森严、分工明确的特大犯罪集团。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起足以撼动朝廷的案件,实际上早已为全国各地,甚至京城中的不少高官所知。然而,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
从这一刻起,乾隆猛然察觉,自己所认定的盛世似乎不再那般辉煌。
作为主谋之一的王亶望虽被当场处决,难逃一死,但事态并未因此结束。
多年以前,王亶望在任职期间,曾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些极为精美的玉器。皇帝当时碍于情面,没有接受这些礼物,便将其退还。然而,实际上他内心对这些玉器十分喜爱。
王亶望这次身亡,朝廷立即下令查抄他所有的财产,乾隆皇帝则要求迅速执行抄家,将其财物尽快送往京城。
王亶望的这些家产送抵京城后,乾隆皇帝逐一打开检查,翻看了很久,仍未见到他一直挂念的那些玉器。
此外,以王亶望的贪污程度来看,即便没有玉器,也理应有其他珍贵的宝物。然而,乾隆反复查找,却发现尽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皇帝感到有些郁闷,立即派人前往浙江,将当时负责抄家的官员所作的第一手记录取回,随后根据记录内容逐一进行核对。
不查还好,一查之下,乾隆几乎气得冒烟。
册子中记载的古玩珍品全都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原本未列入册子的破烂,反而多出了八九十件。
显而易见,有人在皇帝之前抢先一步得手了。
乾隆自幼熟读史书,活了大半辈子,像这样的事情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简直是古今未闻的奇事!竟然有人敢在皇帝面前行窃!
乾隆怒火中烧,立刻派人前往王亶望所在的浙江进行调查。然而,这次的调查结果却令乾隆哭笑不得:
原来,负责清算惩治并查抄王亶望的官员,名叫陈辉祖。
当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身为封疆大吏,平日里早已习惯了贪污腐化。在抄王亶望家时,他见到那些奇珍异宝,竟然按捺不住贪念,索性挑选一些破旧物件充作抄家所得,而将真正的宝物全部占为己有。
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深宫笼罩在暮色之中。乾隆皇帝曾经常常感叹光阴如梭,而此刻距离他驾崩尚有十六年之久。他独自坐在养心殿内,默然无语,只觉得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难以熬过。
2024.10.26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ff77bc2f9b0ec5a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a2688691d7408aa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ff1febd339923ae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eda432ecb383154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9367/4b86cab189315de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