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每天上下班穿梭于乌泱泱的地铁人流之中?你是否每天拼命工作,996工作制连轴转,远超8个小时?你是否是否疲于奔命,感受生活压力巨大,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这已是大城市里很多年轻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是个人太拼,还是企业太狠?其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底层原因在于当今社会已普遍进入了过劳时代。
什么是过劳?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1947年,日本颁布的《劳动基准法》规定,员工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如果实际工作时间超过了规定的一半,也就是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就视为过度劳动。而当一个社会普遍存在过度劳动,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会进入了过劳时代。
那过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既不是个人上进心太强,也不是企业压榨员工那么简单,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给出了过劳时代形成的深层原因。具体有三个方面:
《过劳时代》/森冈孝二首先是全球化。这个概念我们都不陌生,简单来讲,就是贸易协作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这就打造出一张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不光是买卖双方不受国界的限制,雇主和员工之间也同样不受国界的限制任何雇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招聘员工。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员工处于竞争的压力,会普遍接受高强度的劳动。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还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就业门槛,以往一个员工需要掌握一整套技能,但现在由于全球化的精细分工,只要精通一件事就行了。而一旦招人的门槛降低了,就意味着可以压低薪水,延长劳动时间。可以说,全球化的协作网络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工资水平截然不同的人拉到了同一个竞争界面,机遇与压力并存,导致劳动时间延长。
第二个因素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让我们工作效率更高更快,这在无形中却延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比如,信息技术消除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因为现在不同于信息技术发明之前,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办公,不自觉就被卷入延长劳动时间的洪流中。
第三个因素是消费主义盛行。当今社会可供选择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消费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很多人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有人拼命加班,干各种兼职,只为买一个LV包;有人省吃俭用,只为买一部Iphone手机。可以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炫耀性的消费需求,但这种行为却几乎影响到了所有人。
因为大多数人难免产生攀比心理,看别人买了自己也想买。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当今社会,大家普遍习惯用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来衡量他的社会地位,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开的是哪个牌子的车?穿的是什么品牌的衣服?带的是什么包包?等等。而一旦你发现别人的消费能力比你强,就会难免产生担忧,决定自己被别人低估,就会产生攀比心。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循环一旦启动,就势必把越来越多的人卷进来,要想获得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包包,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
过劳的活法可能带来薪水的提高,但从个人层面来讲并非长久之计。
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过劳在无形之中透支着我们的身体。且不说新闻上的各种因过劳而死的事件,就在我们身边,都时而能听到某个朋友因突发心肌梗塞而死,某个人熟人因脑梗身亡。
不单单是这样,过劳还侵蚀着我们的生命能量。我们被死死地拴在“996”制工作中,有着做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却领着有天花板见顶的工资。我们无法抽出时间去陪家人,陪孩子,陪父母,更别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了。这不仅扰乱了我们的家庭亲密关系,还引发各种抑郁、自杀等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到头来,你会发现,过劳的活法是一个完全得不偿失的活法。
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活法了,那如何在过劳时代活出自我?且看下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