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圈子的时候,很多人特别容易视之为“陋习”“潜规则”“权贵俱乐部”,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中国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其实是一种共同使命、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历史的面孔·容闳的使命》
个人和圈子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不在某一个圈子里,硬要挤进一个圈子,叫作攀附;一个圈子非要兜住一个人,叫拉拢。只有个人和圈子匹配,浪花站在潮头上,潮头捧起浪花,才能相互成就。
——《历史的面孔·容闳的使命》
对于圈子这个词,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中性词,其实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个客观的存在,不同的人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才有了感情的倾向性……
你有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你能办成多大的事,很多人对无法融入的圈子,或满不在乎淡然远离,或绞尽脑汁竭力融入,你不能说谁对谁错,都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而已。
有的人出生即在人人仰慕的圈子。
比如,比尔·盖茨。据说,比尔·盖茨要从哈佛退学时,哈佛表示如果盖茨创业不成功,还可以继续回到哈佛学习。当盖茨在退学之前,他的公司就已经获得了两笔订单:一个是来自美国排名百强的律师事务所,另一个超大订单则是来自蓝色巨人IBM公司。
这两份订单的获得主要是归功于他的父母。因为他的父亲正是这家律所的老板,而他的母亲则与当时IBM的新任董事长是好友。
有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后天为自己打造圈子。
比如2008年行业事件爆发时,蒙牛和创始人牛根生也被卷入其中并成为危机中被攻击的最大靶子,直接导致蒙牛产品销量暴跌,并面临被外资收购的局面。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很多商业大佬送去了急时雨。柳传志连夜召开联想董事会,48小时之内就将2亿元打到牛根生基金会的账户上;新东方俞敏洪火速送来5000万元;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也为牛根生基金会准备了5000万元“救急经费”......这只是一部分人,伸出援手的人远远不止这些。最终,靠着大佬们的援助,蒙牛度过了困难时期。
为什么大家会愿意帮助牛根生呢,因为,牛根生曾在长江CEO班进修过,和大佬们成为了同学。大家的帮助,是出于道义更是出于同窗之情。
是圈子,拯救了牛根生,圈子的力量超出想象。
那么,普通人如何为自己打造这样的圈子呢?
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牛根生的经历,百度上是这样介绍他的,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牛根生并不是出生在豪富之家,但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自己曾经也说过一句话: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也许可以说明了原因吧。
但是,毕竟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可以复制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你有世界名校的同学,和你有普通院校的同学,圈子显然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是改变圈层的最简单方法,好好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