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认知驱动:一个能成事的人,需要做到这三点

认知驱动:一个能成事的人,需要做到这三点

作者: 书生慧慧子 | 来源:发表于2021-09-22 08:00 被阅读0次

    2021年即将过完3/4,那么,你的年初计划完成3/4了吗?相信不管什么时候问这个问题,都会令人感到扎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新年立下的所有flag,唯一作用就是留着到年末打脸而已。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坚持,难以做成哪怕一件事呢?

    周岭的新书《认知驱动》给出了解答:因为我们欲望太多,不懂得取舍;又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也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又不够有远见,看不到坚持做一件事会带来的长期回报。

    《认知驱动》是畅销书《认知觉醒》的姊妹篇。周岭说:“来时的路是觉醒,去时的路是创造。”《认知觉醒》构建了对内的觉醒,《认知驱动》则补齐了对外的创造,二者合璧,便完整呈现了一幅个体成长的认知地图。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坐拥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打造个人IP的机会。如果你也想成事却又难以坚持,建议你翻开这本《认知驱动》,相信你会从中看到坚持的意义,也会找到坚持的力量。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做成一件事的技法。既有“道”,也有“术”。正如本书前言所说:“成事,并非一定要创造丰功伟绩,更多的是指养成一个习惯或练就一项技能这样的小事。

    要做一个能成事的人,就要做到以下三点: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利他的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01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作者周岭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人一跃成为畅销书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认识“价值”起步的。

    一个有价值的人,需要兼具两方面的成长: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可以理解成“培养习惯”,比如早起、跑步、阅读,这种成长能够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而外向成长,则相当于“训练技能”,比如写作、演讲、学一门乐器,这种成长能够创造他人需要的价值。

    很多人感觉自己很努力却没有成果,多半是因为他们过度关注“内向成长”,却忽略了“外向成长”。或者说,只有输入,却没有输出。

    内向成长固然重要,但却很难只通过内向成长得到外界的认可。比如,你一年读了100本书,但是既没写一篇读书分享,也没做一个讲书视频,那你的内在成长对他人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只有将自己的成长不断打磨成作品,接受外界的检验,才能知道自己对他人究竟有多大价值

    有句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你自己说它是骡子还是马都不重要,如果从不牵出来示人,那就不能埋怨没人赏识;牵出来让大家亲眼看到了,才能知道大家认为它是骡子还是马,愿不愿意为它点赞、宣传、付费。

    所以,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成长的目标就不能只是“我想要什么”,而要多问“我能给什么”?比如“我想要”卖马赚钱,那“我能给”一匹大家都认可的马吗?

    本书作者周岭要求自己“能给”他人的价值是,写出“三五年之后还能产生影响的文章”。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能发表。为了实现自己认定的价值,他不追热点,不做主动宣传,也不去大范围投稿,而是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层,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改变一个观念。

    正是这样“反常”的写作套路,使得他的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也使得他的第一本书《认知觉醒》一上市就得到认可,一年销量突破15万册,成绩斐然。

    这就是坚守价值的力量。在并不缺乏传播途径的今天,价值依旧稀缺,所以,当你开始创造价值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02 做一个利他的人

    学会创造价值,就开启了成功之路,但想让这条路更宽阔更畅通,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常含利他之心。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其著作《心》中写道,“我想要留在这个世上的,基本上只有一件事情,这就是‘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国营巨头电电公社始终垄断着整个日本通信领域。当政府表明改革意向,允许新企业加入通信行业后,稻盛先生出于“为国民降低通讯费用”的宏大愿望,打算参与这场蚂蚁对巨象的战争——而他此前对通信领域一无所知。

    在决定参与竞争的半年内,他每晚睡前都要问自己:“你参与通信事业,真的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吗?没有夹杂为公司、为个人的私心吗?是不是想出风头、要引人注目呢?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没有一丝杂念吗?”

    这样确认了半年,直到确定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他才着手创建新公司DDI。公司成立不久,他便让员工们按面额认购股权,自己却放弃了大赚一笔的机会,一股都没有拿。

    结果,当初在三家竞争公司中实力最弱的DDI,很快取得了傲人的业绩,并保持了领先的势头。到今天,DDI已经成为了仅次于NTT(原电电公社)的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作者周岭高度认可,并且奉行稻盛先生的利他哲学。周岭在自己的公众号开通了问答专栏,免费向读者提供成长咨询服务。

    很多人不解,他既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又没钱可赚,这是何苦呢?可在周岭自己看来,读者的提问就是他研究认知的“样本”,他还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自己学习的理论,避免闭门造车,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也正是基于丰富样本的思考和求索,他才写出了一篇篇有价值的好文章,才有了这两本好书——《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

    《论语》有云:“无欲则刚”。像稻盛和夫和周岭这样不计私利,才能在做事的时候轻松地突破人性的“枷锁”,让自己拥有更大的能量,而不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因为不含私欲的利他之心,就是终极的成己之道

    03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有了打磨作品的意识和利他心态,接下来重要的是,我们要像长期主义者一样行动。

    看看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很多人的成就都源于长期主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更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比如被称为“巩皇”的著名演员巩俐。她成名很早,并且常年位居顶流。如果想借自己的名气开工作室、参加综艺或做生意赚大钱简直易如反掌,但她这么多年来却只专注演戏本身,甚至连做导演或做编剧都没考虑过。

    巩俐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去尝试太多的东西,认准一条路走下去,就肯定会成功。”这不就是长期主义的最好注脚么!

    关于长期主义,周岭说自己很认可“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说法。即使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像巩俐这样,一生做一事,成为一个行业的巅峰,但我们至少可以以七年为一个周期,让自己做成一件事。

    比如作者周岭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七年目标”——写作。

    最初写作时,他也像许多小白一样,焦虑怎样才能写出10万+爆款文,怎样投稿能得到各平台编辑的认可,但他学会把目光放到七年这个长度以后,就明白要真正不断进步,就要让每篇文章都具有最大的价值。

    于是,他允许自己更文很慢,每篇文章投入的写作时间很长,直到文章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才能发布。这就是长期主义者的定力和眼界。

    在我们能力不足又没有耐心时,就会急躁、焦虑,然后受挫,最终放弃;而反过来,如果我们接纳自己能力不足的现实,给自己一个充分的成长周期,反而能够稳稳地把一件事做成。

    正所谓“慢即是快,少即是多”。一个长期主义者懂得,自己的成长之路应该如同幼儿学步:只做刚需之事,不抱期待之心。只想着怎样把脚下这一步走好就够了,万一摔倒了也不用介意,站起来,继续走。

    04 结语

    周岭在本书的“结语”中这样写道,“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

    创造作品就像养育孩子一样不容易,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却不知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但作品也像孩子一样,只要我们全心投入,带着利他之心让它造福于人,带着长期主义视角持续升级完善,总有一天,它会带给我们惊喜的回报。

    更多坚持的力量都藏在这本《认知驱动》里,愿惊喜早日拥抱我们!我是书生慧慧子,感谢你的关注和陪伴。一起共读好书,下期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驱动:一个能成事的人,需要做到这三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sw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