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号,随着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自2001年来,日本第14个诺贝尔奖。当年日本政府那个备受质疑与哂笑的“50年出30个诺贝尔奖”的宣言似乎不再是狂妄之言。
面对16年14个诺奖的获得速度,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年日本政府的这个宣言呢?
首先,并不要惊讶。
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当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后,其也保持在第三的位置上。而且日本对科技的经费投入长期维持在GDP的3%以上居世界前列。日本科研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
从政策来看,日本坚持科技立国的政策,且在01年放出宣言之后更是在瑞典专门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负责科研项目上的沟通。以数据来看,2001年前,百年诺奖日本只有9人得奖。而在其提出这一目标后,16年中共产生了14位诺奖得主。
可见,在政府与经济基础的双层加持下,日本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异想天开,大言不惭。
然而,日本真的能顺利完成目标吗?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科研成果的诞生有一种滞后性。日本近几年诺奖井喷式爆发并不是这几年投入的成果,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费的投入换来的,彼时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每年科研经费以10%到20%的增幅增长。才有了现在的成果。而近年日本经济疲软增长无力,而且自2000年后日本科研经费再无明显增长,势必影响未来的科研发展。
而且,日本这种向诺奖看齐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科研体制失衡,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可能会投向易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可的、容易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领域,忽略其他领域的基础研究,并误导部分科学家把得奖当成科研的目的,最终反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最后,无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都是日本的一种表态,一种由技术大国成为科技大国的表态。因此,对我们来说,真正需要的是学习,在当前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日本这种促进科研创新的姿态。这才是对“50年内出30个诺奖”宣言应有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