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100 《少有人走的路》(三)

8/100 《少有人走的路》(三)

作者: 吴玉纯 | 来源:发表于2015-07-08 20:48 被阅读35次

第二部分 爱(中)

五、依赖性

1.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 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2.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通常对于依赖的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拥有称职的父亲或母亲陪伴左右。心理健康者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会成为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

(消极性依赖人格的特点3-9:《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3.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在所有心理失调现象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他们寂寞和孤独,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

4.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热烈,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甚至达到来者不拒的地步。

5.消极性依赖患者未必永远自私自利,但其动机无非是想牢牢抓住某个人,获得需要的关心和照顾。假如无法达到目的,他们就不会为别人(乃至为自己)做任何事情。

6.消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觉得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在他们的心里,世界无情而混乱,别人总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地怀疑,所以长大以后,他们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彼此的关系出现障碍。

7.真正的爱和自律性相辅相成。父母缺乏自律性,且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子女也就不可能自尊自爱,更不知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消极性依赖患者过度依赖的倾向,正是人格失调的一种特殊症状。他们不肯推迟满足感,只贪图暂时性的快乐,始终不能面对现实。

8.倘若情感出现问题,他们就会归咎他人。他们每每活在失望和沮丧中,而且认为是别人没有尽心尽力。他们容易忘记别人的好处,单单想到其缺点和不足,并为此感到消沉,产生怨恨。

9.为数众多的消极性依赖患者,其实都是瘾君子,有的喜欢酗酒,有的迷恋吸毒。他们有某种“容易上瘾的人格”———他们只对别人上瘾,从别人身上汲取需要的一切,而且永不餍足。要是遭到别人拒绝,或无法获得好处,他们马上就会转向杯中物或者注射器,将它们作为情感和精神的替代品。

10.过分强烈的依赖感,多是来源于童年时期———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且将不幸延续给下一代。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也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跟着遭殃。

总结:把依赖当作爱是对爱的误解。真正的爱是独立、自由的。

(一个人如果爱自己,那么爱谁都没差。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那么爱谁都没用。)

六、精神贯注

1.培养某种特殊嗜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我们也要为心智以外的“自我”提供养分,比如,我们必须爱惜身体,好好照顾它;我们要拥有充足的食物,给自己提供温暖的住所;我们也需要休息和运动,张弛有度,而不是永远处在繁忙状态。

2.其实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总结:真正的爱关注心智成熟,会带来心灵的滋养和”精神贯注“(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的激情状态)。

七、自我牺牲

1.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2.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总结:自我牺牲不是真正的爱。其真正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形象。

相关文章

  • 8/100 《少有人走的路》(三)

    第二部分 爱(中) 五、依赖性 1.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

  • 少人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

  • 少有人走的路8

    今天继续学习《少有人走的路》中《精神贯注》部分。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合理而健康的爱好,是培养...

  • 《少有人走的路》(11/100)

    一,新知 1.自律四原则 (1)推迟满足感 (2)承担责任 (3)终于事实 (4)保持平衡 2.爱是完善自己的一种...

  • 43/100 少有人走的路

    本周我是导读者,推荐的这本书是几年前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开篇从第一句就很残忍的说了一句大实话‘人生苦难重重’,一...

  • 《少有人走的路》三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 《少有人走的路》三

    请阅读第一部分「自律」的剩余章节(至「放弃与新生」) 1、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拥有异于其他动物的反省能力。但是很...

  • 《少有人走的路》(三)

    21、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

  •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领读(目录)

    1.《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第一章 《少有人走的路》——自律,解决人生问题的终极大秘籍! 第二章 《少...

  • 少有人走的路,走的人并不会少

    上周出差深圳,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虽然书名是这么说的,但我却觉得这是每个人都迟早要走的必经之路。当然,可能也有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100 《少有人走的路》(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wy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