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里仁篇4.15

里仁篇4.15

作者: 村小村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09:10 被阅读0次

《论语译注》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释】⑴贯——贯穿、统贯。阮元《揅经室集》有〈一贯说〉,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意义,未必可信。⑵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别裁》——孔子四字禅

讲到这里,刚才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又来了,上文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大问题。现在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孔子说“一以贯之”以后,现在便有什么“一贯道”等附会的宗教团体出现,成了问题中的问题,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参。孔子对曾参说,为什么不对别人说?这就是人的问题了,怎么是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讨厌。我们现在姑且把他剧本化来说,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单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 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了。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怼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参讲的对不对呢?有问题!那不叫“一以贯之”,该“二”以贯之了,以为一个忠,一个恕,岂不是二贯?明明孔子告诉他“一以贯之”,为什么他编出两个——忠恕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我们研究孔子的心法,这是一个讨厌的问题,因此只有借用别家的东西,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作为本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禅宗有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教主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丢开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五十年从事于教育,现在我们暂且不用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它)。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也用这个名词。下面有很多学生们等他,都不知道他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这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叶,根据旧的梵文译音,音协。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释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底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做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个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吾有正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音玛哈,意为大,大成的意思)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需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现在我们不讲禅学,暂时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张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诉朋友们不要去研究,因为怕一般人爬进去了,钻不出来)。只是引证这样一件事,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道彼此讲的是什么。对吗?

现在我们再引第二个故事加以说明。禅宗到了中国式南北朝梁武帝时(这个教外别传的阀门,就是脱离了佛教的景点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来传心,后来宋儒理学讲“孔门心法”,也就是套用这个名词的意义而来),一个印度籍的达摩祖师(所谓祖师,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传心法门,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代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兰教权利统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印度连佛教的文献都没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实说,只有中国保留的文献最完整。十七世纪以后,英法等国才开始由印度找到残缺的、遗留的佛教文化资料,译成外文而产生了西方的佛学系统。但到现在为止,他们不承认中国的佛学系统,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实际上宋代以后,印度的佛学系统已经全部到了中国,非常完整,且具规模。印度本图的佛学则可说是销声匿迹了。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佛学家系统,是另外一个系统,那应该说是西方人的后来的佛学系统。这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里不管它了。

达摩祖师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这个截单,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传下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组——广东的慧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来,后来又一个和尚“俱胝禅师”,我们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不过要注意,有一本书名为《三指禅》,是研究按脉的医书,不要误认作禅宗的书。怎么叫“一指禅”?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的很简单,每次都举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摸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个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吧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的故事很多,我们不管禅宗的道。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故事,跟孔子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不是一样吗?这是由禅学回头来看《论语》,发现孔子也和一指禅一样,他说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字是什么东西?曾子听了,也等于迦叶的微笑一样,说:“是!我懂了。”曾参懂了以后,孔子出去,门人们围着曾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可见孔子对曾参说这段话蛮不简单的,所以同学们才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际上,意思是说,你们不要问,你们的程度还没有到哩!

相关文章

  • 里仁篇4.15

    《论语译注》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

  • 里仁篇4.15续《论语别裁》

    吉光片羽 稍纵即逝 讲到这里,《论语》上还有一个大问题,和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将来要讲到,现在先连起来研究,是在第十...

  • 有XXX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

    有XXX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15 4.15【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

  • 《论语》随记二十八(4.15——4.1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里仁第四(4.15——4.18)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 《论语》共修(六十三)见贤思齐:只与自我争高下,莫同他人论短长

    039.《里仁篇》见贤思齐:只与自我争高下,莫同他人论短长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15〉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15〉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

  • 里仁篇

    一、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

  • 里仁篇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

  • 《里仁篇》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知”通“智”,音同,见《论语集释》。 4.1 【译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里仁篇4.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xb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