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田耳老师
整理者:疏雨圆荷
老师要讲的第三个要点:
好故事,要等待。耐心面对困境。
故事创作是一门行当,许多人耗尽心血,但收效甚微。
创作者坐在桌前,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的情况,经常出现或者写出来又删掉,不管怎么写都不会感到满意。
写作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和障碍,在所难免。
创作者孤独的面对灵感中断的情况,其实是一种日常。
困境和障碍本身也意味着创作者的自我要求很高,天才也不可能一气呵成的写出每一个故事。
困境在从素材发展为四句话时就会出现,前三句话都好,找结尾,要想新奇、有效、高质量,绝非易事。
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第四句话,在经足够时间的打磨,四句话得以成为成熟的故事梗概。
困境和障碍同时也意味着机遇。
结尾的难度越大,意味着完成以后,它的质量越高。
前面说过,创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永恒的博弈关系。
那么难度的建立,也就是博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具体的写作其实是将梗概,落实为一个个细节的串接。
等于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梗概,完成第一个细节会和梗概有些出入。
这必然导致第二个细节也做相应调整,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有点儿像是推倒多米诺骨牌。
只有通过具体的写作,才会检验出来前面的梗概,有逻辑问题,甚至会有逻辑不成立,逻辑崩塌的情况存在。
如果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梗概推倒重来。
梗概是一张图纸,照着图纸按部就班的完成,那叫劳动。
遵从图纸,但又要质疑图纸。敢于自我折腾,只为最后得来更好的结果,这才叫创作。
梗概与作品严格的保持一致,这样的驾驭能力也是有,但要通过多年写作实践才能获得。
故事从酝酿再到按部就班的完成,有时候会非常漫长,灵感往往是不够用。
唯一的希望就在于等待,等待故事在。头脑中发育成熟。举个例子,且不说一般的创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马尔克斯曾在访谈录中说。说实话,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写的,而如果这种想法经得起考验,就像我写《百年孤独》想了15年,写家长的没落想了16年,写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想了30年一样。
到时候就会瓜熟蒂落,我就写出来了。
所以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在写作时要学会享受枯坐在电脑桌前,等待故事每一细节的优化,最终等待一个绝好的结尾自动到来。
最终得到的那一刻,前面再多的煎熬都不值一提。
这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快感。
一个创作者,一辈子能经历若干次就极为幸运。
如果没能等到自己完全满意的结尾,也不要随便找一个敷衍,这会让前面所有的辛劳都变得没有意义。
眼下的社会,对故事创作最不利的情况是时限的要求,一个作品必须有一个完成时限。
因为故事作品已经商品化,但只要情况允许,创作者应该懂得尽量放宽作品创作的时限,让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作品并不是要一猝而就地完成。时间不够,思考不足,残次品必然就多。
抽屉里还有电脑文件夹里,应该有未完成的作品,未完成的作品数量越多,已完成的作品质量就更好。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总结一下。
关于正式故事创作的原则和要点,我们讲了:
1. 详实细致的案头准备,让你高效进入创作。
2. 用优选法提升故事创作质量。
3. 好故事要等待耐心面对创作困境。
回顾整个第三板块,老师从怎样用故事结构吸引读者入手,讲述了怎样熟练把握故事结构,怎样处理故事结尾,讲到从素材到成熟的故事梗概的操作过程,以及故事具体创作中必须遵守的法则。
到这里,关于怎样搭建故事结构这部分内容也就结束了。
好了, 下面我来梳理一下,老师这段讲到的要点内容吧!
1. 故事创作中遇到困境和障碍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创作者自我要求很高和天才创作的必经之路。
2. 创作者要学会等待,等待故事在头脑中发育成熟,等待每一个细节的优化,等待一个绝好的结尾到来。
3. 创作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和推倒重来,通过具体的写作检验梗概的逻辑问题,直至得到更好的结果。
4. 故事创作应该是像马尔克斯那样经过多年思考和酝酿,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
5. 创作者应该尽量放宽作品创作的时限,让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因为时间不够、思考不足会导致作品质量下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