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6传播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作者: 0be073ce2d0f | 来源:发表于2018-06-10 11:39 被阅读0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初读《穆斯林的葬礼》,是在初中的时候,因为我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书名时就被它深深吸引。看完这本书我只用了两天,但走出霍达用文字创造的那个世界,却不知用了多久。时至今日,每每看到月亮在水面上升起,我仍会想起楚雁潮寄给韩新月的那封写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信。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通过时空交错,穿插交织着描述了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作者用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星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回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这本书中,最让人心痛的悲剧是被被现实毁灭的那些爱情。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间的爱恨纠葛;韩新月与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悲剧;韩天星和荣桂芳之间的爱情悲剧都曾在我的心中荡起涟漪,久久无法平息。我在看这本书时常常有中强烈的代入感,也常常不由自主的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一份感情会怎样?十四岁那年的我没有答案,如今二十岁的我再翻开这本书,依然没有答案。

书中描绘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韩新月,人如其名,纯净美好,不染尘埃。我想作者作为一个穆斯林,在为新月取名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她的人物形象。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回族的清真寺的最高处都会有一弯新月,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多与女性相关,月亮与女性同为阴性,表征内守、寒冷以及阴暗。《穆斯林的葬礼》中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与主人公韩新月构成一种隐喻关系,其明净、清秀和凄楚与新月的聪慧、美丽与不幸异质同构。人与月浑然一体,新月的人生如“新月”这一意象一样不如圆月般完满,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新月”的残缺也使文本充溢着悲剧色彩。作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撞击与矛盾融合在“韩新月”身上,刻画出了一个善良美丽,虽不被命运眷顾却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物形象。新月离世时只有十九岁,对于生命的消逝全然不知,至死都对“未名湖”满怀期待与向往。

如果书中有哪些让人觉得幸福美好的东西,我首先想到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相遇、相知、相恋。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北大校园的初次相遇,楚雁潮曾对新月这样告白:“告诉你!新月!几乎可以说,自从见到你的第一天,我就悄悄地爱着你!”缘分与命运无法言说,快乐与悲伤却仿佛能够感同身受。作者以花为笔,以叶为墨,用满溢着温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着一个梦一样的象牙塔,新月与楚雁潮在未名湖畔谈论拜伦的诗,聊鲁迅的文章,谈论各自的人生和理想,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近。楚雁潮在拉琴时,书中对新月有这样一段描述,“她的心被俘虏了,轻轻地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她又停下来,不忍心去扣响小小的书斋门,去打断那宁静世界中的天籁之声……”新月在楚雁潮的琴声中听出了迷惘惆怅,也听出了他的理想与向往,她爱上了他的琴声,也爱上了他的心。楚雁潮回上海时寄到新月家中的那封短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让我牢记至今,虽未亲见,但我明白那晚的明月照亮的是他们的爱情。

新月因心脏病住院后里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楚雁潮一直陪伴在她的身旁支持鼓励她,他想用爱情支撑她的生命,让她努力与命运做斗争。新月住院时外面狂风暴雨,她的病房里却温暖静谧,楚雁潮送给她的那盆巴西木,时刻陪伴着她。楚雁潮在病房中的告白是大概是那个时候最能温暖新月的言语,“请让我让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那份感情的热切与真挚终究没能抵挡住命运的无情与冷酷,新月终究没能等到黎明与未来,年轻的生命在抱歉和遗憾中永远的逝去。新月的来开仿佛打开了我的泪腺,我在她的故事里,感受着她的凄凉,留着自己的泪。

新月走后空中孤雁盘旋,地上只剩楚雁潮一人独奏《梁祝》,新月朦胧,缥缈的琴声在天地之间久久回荡。纸短情长,他们的爱情难以用只言片语说尽,比起生离死别,我更希望书本停留在新月收到楚雁潮短诗的那一页:她收到他的思念与牵挂,笑靥如花,一遍遍在心里重复着他的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yf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