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遇事要向内求,自我反思。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解读:什么才是孔子的那个一呢?
在论语中,有很多场景下,都说了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但是孔子并没有很明确的表明,自己的那个一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有些人说仁,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也有人说礼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也有人说反求诸己是孔子的那个一。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最终是哪一种,我们不得而知。你说他不对,他也是正确的,完全看你是如何去看待的。
但是,我们会发现,孔子在任何时候,都是向内找,都是在反思自身,我通过这件事,我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所以,孔子始终抱有终身成长的态度,他能够从自己的身上看到错误,进行学习。
其实,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是如此。很多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忧愁,更多的是总是依靠外部的环境来评判自己,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其实,你要明白的是,别人的评价,对于你而言,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结果。我们需要反求自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源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事情自然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
在南宋时期陆象山就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特别好,有些人评判这句话是一句狂话,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人在真正悟透了的情况下,才能说出来的话。
为什么“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诗经》教人的是温柔敦厚;孔孟教人的是仁、义、礼、智、信;《易经》教人的是穷通、变达,核心是人的自性。
书籍是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而不是我们服务于书籍的。反过来思考,如果是我注六经,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应该按照哪一种方式去做呢?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