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力基础
权力不等于领导力。
权力有五种,其中三种是和管理岗位高度相关的,依次是法定权力、奖赏权力和强制权力。当你成了一个管理者之后,一定具备了这三种权力。
法定权利——指派下属干活、指挥和指导他们工作细节的权力。
奖赏权力——奖赏和激励下属的权力,你可以表扬,甚至决定他们的报酬。
强制权力——下属工作令你不满意,你也有批评和惩罚他们的权力。
以上三种是岗位权力带有强制性,是硬权利,但它们并不能让下属信服。
另外两种权力:专家权力和魅力,是岗位之外的权力来源,与岗位无关,可以超越岗位来影响下属,也可称为影响力,是软性的权利,也是更深刻的权利。
专家权力——业务上的能力,因为个人在特定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而形成的影响力。
参照权力——因为个人魅力而产生的影响力。包括自信、坚持、专注和忘我等个人特质。
来自于岗位的三种权力在影响力上是相当弱的,这种影响往往不是来自管理者本人,而是来自于管理者后面更强大的力量。所以当一个人走上管理岗位后,需要准确判断自己权力的来源,然后学会选择适当的方式建立起超越岗位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领导者时时处处把岗位伴随的权力放在中心,去判断自己和周边事物的关系,所做的一切也只注重维系这种岗位权力,这样的领导往往越当越令人讨厌,甚至他会出现一种“自恋情节”,成为大家背后开玩笑的笑料。
好的领导者都有超乎常人的、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自信”,这种自信可以给领导者带来一种极大的个人安全感。因为有了这种安全感,他们不怕自己的位置受到别人威胁,他们会注意培养新人、培养强手,因为不怕别人翅膀硬了取而代之,所以他可以越做越大。相反,缺少这种来自心底的自信的领导者,会处处提防别人。他的身边只有马屁精或者特别驯服的小心谨慎的执行者,他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位置和形象,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在工作过程中让员工很不快乐,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我的思考】查理芒格说,“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我以前的理解,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积极的关于获得的方法论。但从岗位权力的这个例子重新理解这句话,“配得上”不仅是关于获得的方法,更是使用的方法。只有你配得上,获得后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让别人心悦诚服,才能自如地去运用它,不然运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困难重重。
领导力,其实就是存在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施加影响的一种关系。领导者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岗位所赋予他的权力,还来自于超越岗位权力的影响力。韦尔奇的一句名言:“当你成为领导者之前,自己的成长是成功;而你当了领导者之后,帮助他人成长,才是成功。”
2.超越岗位
经济交换,讲究等价交换,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这种行为是看在钱的面子上的一种顺从。社会交换,比如买东西时商贩的一个笑脸,他在我心里一定是有正价值的。好的领导会利用这个逻辑,发展出最高境界的领导力,让下属追随。所有的下属关于领导者都有一个社会交换的心里账户,这是一个储蓄账户,平时存的这种正价值越多,关键时刻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如果你超越了管理者的自我定位,通过专业能力的施展和魅力的展现,走进了下属的内心,你就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管理者,而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施展魅力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要有格局,要懂得顺应时势,遇事多替别人考虑。冯小刚有句话,“最大的欺骗,叫做真诚”。
3.领导特质
领导特质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乐观、诚实正直、自我驱动、勇于担责。
关于勇于担责:
(1)不轻易承诺,但一旦承诺,就要全力以赴,对事情的最后结果承担责任。担责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扛到自己肩上,而是扛那个结果。
(2)当结果超出了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善后。
(3)从心底里不要有“我已经尽力了”、“我命不好”之类的念头,即使有也要压在心里。这样,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原因,诚实地作出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推给命运,也不要简单地推给自己。
关于在组织中建立起担责文化的清单:
(1)选择具有“担责”意识的人担任骨干,学会信赖他们。
(2)勇于担责,是指领导者要深入到运营层面。
(3)当任何问题出现之后,告诉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正视问题。
(4)承担责任的最好办法,就是全盘接受所出现的问题,尽快摸清情况,建立下一个目标。摆脱问题阴影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新的目标,覆盖掉原有的目标。
(5)在达成新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分清轻重缓急,解决和消化原有问题所遗留下来的尾巴。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坦诚说明,给出时间表。
【我的思考】关于领导特质,包含内容太多,所有的做人原则都是其基础,然后再加上一些带领和鼓励的能力。所以做人是比做事更能决定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这次只是从担当这一个点来思考的,其余的一些领导特质也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
4.领导力修炼
一份研究报告的观点:让一些专业领域的成功人才,去做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从最开始可能就错了。业务能手并不一定是管理好手。晋升后管理业绩比较好的,在被提拔前单从业绩上往往不是最好的,他们的强项反而是在团队精神上比较出色,他们更善于和同事保持合作的态度,更善于调动他人。
报告得出的结论:最具潜能的领导人往往不是在基层工作时业绩最好的人。于是报告建议:组织应该提拔那些善于动员他人的人,而不是专业能力强的人来做领导工作。
以上报告其实会形成误导,被提拔的专业人士之所以表现得不理想,很有可能是在提拔之后,没有给予足够多的领导力训练。
领导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很多专业人士,在走向管理岗位之后,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根本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变化。
(1)他们没有意识到做领导和做业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2)他们没有做出一个练习的计划,下决心改变自己,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3)他们没有表演经验。有人曾经说,做领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表演。要通过精心准备,先把自己演成一个领导。要精心安排表演的场景,要认真准备自己的台词,同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演技。
当你第一次演戏的时候,你是在演另外一个人,当你演了一百遍以后,你演的就是你自己。当你不断练习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之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我的思考】不光领导力,其实在我的认识里,一切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包括智力水平,先天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后天的刻意练习都是可以改变我们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的。而且基础的练习都是可以找到前人的成功经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并遵循它。
5.有效追随
追随者,就是受领导者影响力支配的那些人。领导者要超越管理者的层次,把更多的下属转化为追随者。不过追随者也是有程度分别的,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对追随者的状态有更清晰的细分。
1992年,管理学家凯利总结了5种追随者的风格,并按照两个维度,把他们画在了一个坐标里。这就是著名的“追随者表格”。两个维度分别是:
(1)追随者是否积极。积极的追随者可以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中来,并且有更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追随者是否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凯利使用这两个标准分别作为一个坐标的维度,来对追随者进行分类,于是就把一个领导者的所有下属分成了五类人。
(1)有效的追随者,是领导者最值得依赖的对象。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私心,一心为组织的目标着想的话,有效的追随者越多,组织就会越高效。打造有进取心的组织,说到底就是要创造更多的有效追随者。
(2)第一象限的人,组织里并不是太多。很多人态度倒是积极,但是并没有太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落在第四象限,成了循规蹈矩者。
(3)还有一些人落在第二象限,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倒是够强,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态度消极,甚至对于组织表现出了一定的破坏性。
(4)落在第三象限的人,是一些基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下属,被凯利称为“被动的追随者”。
(5)凯利最有创意的地方,是他围绕着原点定义了一群“实用主义的生存者”。这些人见风使舵,善于隐蔽自己。政府官员中常常表现出这种追随风格,因为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工作。
制作一张表格,把你的主要下属都放到这个坐标里,然后选择一个人思考为什么把他放在了这个象限。再把横轴或竖轴上的得分,比如横轴积极性上的得分,分解为你认为衡量积极性的几项内容,分配权重来逐一打分。针对他的最低项的得分,思考你可以运用什么样的办法,使用什么样的管理动作,去影响他这个因素的得分?当你努力改善他的得分的时候,他的坐标定位开始朝第一象限移动的时候,你就在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你真的影响到他的积极性的时候,你不就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了吗?我们画表又弄数字,最后的结果其实是希望找到背后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行为、通过我们的管理动作影响他去改善自己。当你给每一个下属都作了上面的一番分析之后,你是不是可以把共性的东西归归类?然后想想你怎样靠一个关键的管理动作改变更多的人?这些画图和制表,看上去是笨功夫,其实是巧劲,是对你带团队有帮助的。你带的团队人员相对固定,把前面所说的图一次画细,把表一次理清,这些图和表,可以跟随你好多年。你只花一次笨功夫,以后不断地微调,不断地迭代,很值。
【我的思考】这次介绍的画图制表是最具有实操性的方法。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了解团队成员的状态是管理的基础,这次又从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角度提供了新的了解他人的维度。一定要践行,把图表做好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切记!
(这是我的学习笔记+过程中一点思考,写于180516,180527进行补充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