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三岁左右的侄女,已经学会拿我手机玩游戏。
我给她打开微信小程序,然后要给她选个小程序游戏,结果她跳脚蹦高,不乐意,嘴里反复念叨必须要自己选。
问题是,她既不识字,也看不出这些程序到底是什么类型游戏。
看着手机界面,她唯一能懂的应该就是这些都是可以玩的手机游戏。
我看着她不断下滑列表,然后煞有其事的选了一个,给我指了指要选这个。她基本上不选第一二个,会往下翻翻,然后选中间的。
有时,我会给她推荐个俄罗斯方块之类的,她也会想想,然后同意。
对她来说,选什么不重要,但是要自己选很重要。
这种有意识的自我选择形成,被称为叛逆期。
01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
很多人都没有发现,习惯其实是无意识的选择。在选择的那个瞬间,没有思考,直接默认选择,然后过渡到行为。
比如,很多人会迷信「直觉」,认为直觉比理性作出的选择更加靠谱。
只是很多人无法区分什么是正确的直觉,什么是错误的直觉,从而导致损失。
image比如,暴雷的e租宝P2P,很多人都是基于铺天盖地的广告,认为很有实力,然后小额尝试,发现确实有较高收益,然后不断扩大投入金额,最后被骗。这个就是典型的直觉认识过程,只是问题在于金融过去不代表未来,规模不代表安全。
真正的直觉应该是刻意练习之后的产物,而非基于本能的驱使。
刻意练习是指有目的的练习,基于明确的目标,不断走出个人技能的舒适区,同时不断监测自己进步的方法。经过刻意练习之后训练的技能,会产生直觉的效果。
image神探夏洛克第一次见华生,其洞察力就把华生惊呆了:
“你的发型、站立姿势说明你是军人出身。但你说的话说明在巴兹医院受训过。所以显然是军医。脸上晒黑了,手腕上却没晒黑,说明你从国外回来,但不是日光浴。你走路跛得厉害,却宁愿站着也不要求坐下,所以多少有点身心失调。说明导致你创伤的最初原因,是在战场上受的伤。战场受伤加上晒黑,那就是阿富汗或伊拉克。”
“你的手机,很昂贵,能收发邮件,能听音乐,你却找人合租,不会是自己买的,是个礼物。有刮痕,不止一两条而是很多,肯定是和钥匙硬币放在同一个口袋。你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奢侈品,所以是别人的手机。手机上刻的名字说明给你手机的是家人,不会是你父亲,这手机明显是年轻人用的,可能是表兄弟,但你这样的战斗英雄竟然无处可住,不像是生在大家族的,所以他是你的近亲,那就是你的兄弟。……电源插口周围有细小磨损的痕迹,每晚他插上充电,但手总是在抖,清醒的人手机上不会有这种痕迹,醉鬼的手机上都有。”
夏洛克这种惊人的洞察力,并非天生的,其实是刻意练习之后的产物,所以可以在见到一个陌生人的一瞬间,基于观察到的各种细节,配合上自己的推理,给出更有可能的解释。其速度之快,在我们的经验中往往就认为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这个判断过程太快,以至于其本人都不一定能像夏洛克一样阐述的如此清晰。我们都把这种决策称之为直觉。但是直觉与直觉之间显然是大相径庭,完全是两码事。
而习惯的无意识选择,其实就是一种伪直觉,就像是安装PC软件一样,不断点击默认的下一步下一步,然后安装上了木马。
02 如何触发这种无意识的选择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一个案例:
舒尔茨有三个孩子,现在都长大成人了。在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舒尔茨也会不假思考地就去吃他们的东西。他告诉我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猴子一样。当我们看到桌子上的鸡肉或者炸薯条时,大脑就会开始预期这种食物,甚至你不觉得饿,你也会有这种预期。我们的大脑对它们有渴求。坦白地说,我甚至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但是突然间,我很难抵御这种吃的冲动。我一吃下去,渴求感得到满足,我就突然有了一阵愉悦感。这有些让人丢脸,但习惯就是这样工作的。”
书中把这种冲动,叫做「暗示」,一种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的力量。
image根据《上瘾》中的模型定义,更精确的描述,应该是「触发」。触动作出某种行动的诱因。
看到桌子上的「鸡肉或者炸薯条」时,我们的味觉会马上联想到「高油、高盐、高糖」,给出美味的欲望,然后给大脑一个进食信号,你就忍不住想要用手去拿来吃。
毕竟,多巴胺的作用不在于满足,而在于一种渴求。在那一刻是很难有自制力的。
在开饭前经常跑到厨房转转的人,难免要用手尝尝味道。毕竟香气四溢。
而父母则最痛恨那些在小朋友面前吃东西的陌生人,一幅满足的表情,只能引来小朋友「我也要,我也要」的骚动。
说服有两种,一种是严格缜密的论断,比如论文,另一种就是营销中更常用的,潜移默化的说服,基于的就是这个原理。
触发的场景分为五个部分: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挨着的动作。
image比如,当一个人站在拥挤的地铁里,艰难的从自己的兜里掏出自己的手机,还要关注不要碰到身边的大哥,然后习惯性的打开今日头条,来避免眼神在车厢中乱看,与他人四目相对带来的尴尬。
在特定的场景中,一个人作出选择的选项其实并不多,人会在这种场景中下意识的选择那个选项,然后产生行为。
03从无意识的选择到有意识的选择
这个很难。
其中的难点在于觉察到自己的惯性行为。
这个特别像是黄河改道,原本奔流的大河,已经如此的顺畅自然,结果却要改道。这种修改带来极大的心理不适感。很多人能够忍受坏习惯带来的自我伤害,也无法忍受这种改道带来的心理不适感。
在《习惯的力量》中对此的解决思路,甚至引入了「信仰」的力量。
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直到他们开始相信自己能改变。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你必须相信事情会好转。让人们练习相信事情最终会好转,直到转折真正出现。
希望借助于信仰带来的力量来压制那种改变习惯所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还是挺难的。毕竟想要改变一个行为,还要再先去梳理信仰这件事,反而让行为发生的成本变得太高。
其实有一个小技巧,可以让人去接受这种心理不适感。
就是在心里告诫自己「你是有选择的」。
习惯最难改变的地方在于,自我放弃,认为自己也只能这样了。
当下的触发思绪,其实只是身体自然流露的信号,它没有选择(由于自然进化而来),而你有选择。
在任何时候你都是有选择的。
即使这个过程中会有失败,负反馈,但是依然要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毕竟心理也会自我成长。
而具体的建议,《WOOP思维心理学》提炼的模型更加实用,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乐观改变不了你的生活,但是障碍可以》。
公众号:李撒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