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我们焦虑,所以不断的打开手机刷微博朋友圈手游寻找信息刺激,试图从里面获取更多多巴胺。手机平板,信息时代的电子海洛因称之无愧,简直是时间黑洞,把时间切成碎片,时不时打断你的行为与思考。
所有应用与媒体都在想尽办法抢夺你的时间和心智,信息杂、多、碎片化,理不清的事情越来越多。看得太多做的却少,知道的越多行动却越畏缩,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我感觉我越来越蠢。
工作没有推进,刷会手机;问题想不通,刷会手机。打开手机刷信息流,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即使刷手机并不能实质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想把每一分钟的碎片时间都利用好,蹲马桶要看个文章,洗澡要开着「得到」,跑个步要听BBC,地铁上也要刷刷知乎。啊~ 看起来好充实啊。
于是你沉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感觉生活有点儿浑浑噩噩。
有一天蹲马桶忘记带手机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一刻的时间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我终于可以安静的发个呆。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一天的有效时间有多少呢?你还能做多少事情呢?
「浅薄的人,有能力把时间化整为零;深刻的人,有能力把时间化零为整。」
1.时间化零为整,比如说从少碰手机做起。
我从小就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更不是意志坚定的人,所以我经常会给自己设置游戏。比如说,如果我今天主动解锁手机的次数少于10次,我就奖励自己今晚吃日料。
脑子里面,要给自己设置一个监控,观察自己的行为与念头,评估这个行为的意义。
比如说你一旦发现你的爪子伸向手机时,马上触发思考:我他妈要拿手机干什么?有重要的事情吗?是不是可以推迟到其他时间做?
加油你是最棒的,打消这个念头,吃饭的时候奖励自己刷个朋友圈...
碎片时间拿来想问题,休息眼睛,不当低头族;晚上下班回家用大块时间去进行主题阅读,尽量不看电脑电视手机平板,一旦沾着这四个屏幕,就是掉进了时间的无底洞。
2. 将碎片化知识与信息集中处理。
浅薄的人,想着如何获取更多信息;深刻的人,知道如何不获取更多信息。
心力是及其有限的,工作已经耗费了大半心力,
每天留出30-60min,阅读订阅号和收藏的下来的文章。
3.
我总是会有很多念头。
选择不获取更多的信息,比选择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时候,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稳。你看那么多信息,不焦虑吗。你看朋友圈一个个好像牛逼上天,各种炫,你不糟心吗。
3)给自己留点独处的时间吧。比如说一个人什么也不带,到大学校园里散散步。手机电脑平板电视全关机,找一本书,慢慢读,别太快。11点就关机放到自己取不到的地方,趟床上想想,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当你习惯了不去碰手机,会发现生活并没有因此而缺失什么。手机只是一个工具,不应该是器官。
4. 如何在体系化知识与众多碎片化知识中找到平衡?
大部分人没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批判能力更是不达标。根基不稳,却接受着信息浪潮的冲击。容易出问题。
过去我喜欢专注的看完一本书,一本接一本,并且觉得很有道理。现在发现如果系统的看一本书,非常容易陷入作者自洽的逻辑之中去。
最近我不会连续的去看一本书,而是很多本书一起看,多本主题类似的书一起看。这本书看一个章节,那本书看一个章节。
在逐渐构建起知识体系时,也不用焦虑,可以尝试主题式的学习方法,人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一个或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做为核心来吸收知识会事半功倍。有些内容无关紧要,比如专业领域的人,娱乐八卦没用,不要理会,和自己主题相关的,加以注意,并在头脑中或电脑中(或者移动应用等)形成知识关联。
5. 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了,然后呢?
推文/干货/讲座/音频/面谈,我看完了听完了聊完了,感觉很有道理。
可是,你讲的这些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能不能把这个思考带回我日常的工作中,指导进一步要做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个思考怎样才算真正沉淀成了我自己的东西?怎么去执行,怎么去训练,怎么监测自己的改变?
大多数人,学了跟没学一样,今天和昨天一样。
知乎上有句名言「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本文写于2016/12/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