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四年前的文章,正是自己想要的那种随意文风,可以按照每个人的风格尽情的写,只要能够引起关注增加粉丝量,很多现在不会碰的选题当时都会碰。
如果真的按照那种风格维持到现在,相信公司的发展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更好?更坏?都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司算是抛弃了很多写作方法和选题类型,更加的严谨和专业,不会为了赚取点击而刻意的去做博眼球的文章。他们几位资深的老员工,看起来都在自己岗位上很平常的工作着,甚至感觉不出他们在业内的沉淀会如何的体现。
可事实上,他们和公司共同发展的这几年,累积的资源和获取的经验,绝不是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就像今天突然看到的那篇盘点圈内网红的文章,就很有吸引力,很真实,很直接;就像最近他们在搞的直播,每个人手中的资源都一大把,不时不显山不漏水在某些时刻都能各顶一片天。
我平时的那种“高人一等”“感觉良好”“指指点点”“义愤填膺”,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太强,没看到或者忽略了其他人的优势。
我能够想到的,他们经过了这么久,说不定也早就想过。
2
可能是领导总说他们存在问题,让我错以为他们真的很不堪。
领导为何有如此看法?或许是他们有足够多的资源和庞大的关系网,但是没有人能够有效的加以利用;在写作水平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上,也没有预期中提高得那么快;在具体工作中没有较多的成果也无法独立撑起选题的全流程。
可这并不能代表她们就是碌碌无为的,也不代表她们这几年的工作就没有任何的进步,一个人混了几年一点儿长进都没有,这绝不可能。
甚至无论是谁,在领导眼中,都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即便是有时候做得不错会得到认可,但是领导最容易挂在嘴边的还是做得不好的那些时刻,甚至会以员工自己总结的内容、自己说过的话、自我剖析的反思对员工进行再教育。
这种现象,很难得到改变,或者说不会改变。当我们处在现在的位置,以为那是不对的,可若处在领导的位置,或许就以为那是对的。因为自己同样也会希望手下的人能够一直都是优秀且积极表现的。
总之,他们固定的几人能够让团队运转至今,已不是易事,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作岗位,正合其时。至于中间有多少人来来去去,是暂时为了迎接某件事而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是他们真的不合适,还是公司刻意如此只为解决某件事的人力问题进行的招聘,我不清楚。如果是后者,倒有些不地道。
当然,我宁愿选择相信更多的原因应当都是双向的选择没有同步,有一方不满意都无法长久。再如何的去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将自我意识加到了一些事情之上,会随着心态的转变对事情有不同的态度。
3
很长一段时间过后,留下来的人共事许久,功力增长如何,应该都各有体会。
就像我现在去看四五年前自己写过的东西,有些都是不忍直视的,而当年也都很满意。其实,对现在自己的满意,若干年后若是变得不堪回首,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和小时候看自己的字一样,当时觉得自己的字挺好看,过段时间再向前看,感觉肯定不如现在的字好看。
同样的道理,大家都会在不断的进步。
只不过进步的多少和快慢不同,这也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和诸如心思、天分、意识、勤奋、责任等方面的因素。
再想想自己为何不公开的进行某些方向的写作,是怕每天有任务似的反倒写不出来东西,还是若是不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都是不舒服的,现在还没有答案。
不过,总有种感觉还未到位,感觉写的还不够多,对一些事的理解还不全面,其实总结来说就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功力不够,水平不行,没有实力和底气来公开的写作,只能私下进行。
那些嘴上说着的满意,也算是自我意识在催眠,若是当真要考虑读者的意见和兴趣,定然不敢轻易下笔,甚至停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4
尽管现在这般随意的写作对一篇完整的可投稿、可公开、有受众的文章而言,帮助不大,还会形成一些不好的写作方法和习惯,可能对日后更深刻的写作有负面影响。
可这样的坚持,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很清楚的逐渐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但同样,也清楚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工作时也一样,今天突然就找到了合适的工具,有了更专业的参考资料,瞬间以为自己又上了一个台阶。而就在前几天,我还对该工具有所抵触,突然今天有了一个机会,态度就发生了大转弯。
其实,这就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自我意识发生转变的过程。
遇到合适的契机,感觉到了转变的时刻,再自然而然的进行调整,这就是我的思路。就像每天的写作,不知不觉,其实已经很明显的经历了几个阶段。
我目前能做的,可控的事情,只能依靠现在这样的方式来持续进行练习,一旦停下来,且不说每天心态上会发生何种变化,单单是写作这一爱好可能就又真正的成为一种没有付出过实际的爱好。
就像看书、看电影一样。
只接触了书,只看了电影,若是没有相关的延伸,还是不够。读过一次,看过一遍,只能说是有所印象,具体带给自己何种变化和某种提升,大都是在复盘和总结的时候。虽然多读多看会有所帮助,但毕竟仔细推敲脑海中的印象,会更有条理性和收获。
就像采访时会一头懵的没明白一些话,后来整理录音和速记的时候才恍然明白是那个意思和道理,然后就浑身通畅,有种说不出来的舒适感。
这就是复盘的好处。
5
有时候,自以为是的感觉很了不起,以为自己了解了很多,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以为自己别其他人强,那都是自以为。
按照事实来论断,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我却不知道,大家都看过的节目我却没看过,大家都了解的知识我却不明白,这种现象有很多。
后来,我自我安慰式的说不在乎,说不关心,说不感兴趣,说各种的说辞,无非还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和短处。
热门如《第十放映室》,我竟到今天才知道,更何况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电影控,火了这么多年的节目,我却一点儿也没看过。即便是其评论的很多电影都已看过,没有它的启蒙我仍旧走到了现在。可毕竟有部分在一定的年龄段是缺失的。
只能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把那段落下的东西努力补上,有时候也补不上,有时候也于事无补,有时候已经过了最合适的时机。这种感觉就像是想要重新回到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想要回到求学时的课堂、想要再去经历一次去弥补当时的遗憾,可就是回不去。
曾经生出的做影评的想法,果不其然已经有人做得风生水起,且是被市场玩腻了的。如此推断,自己萌生出的其他自以为很超前和大有可为的想法,也是如此。
所以今天突然有种井底之蛙的既视感。
这个时候,再想起自己不时没来由的自信,或许应该放低些姿态,优秀的人太多,且优秀的人通常都比我们更努力。
自己那点儿小自我,在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6
还有关于朋友的。
《重生》中的律师,以为身边人都是朋友,以为自己一如既往的行事风格都是对的,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在对方眼里,他或许都谈不上是朋友。
他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在别人那里却是另一种看法,以为他是为了显示自己大气、仗义、够兄弟、够朋友而刻意做出的一些事,并不是真心相待。所以大家对他的为人心知肚明,其实他就是看不起任何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而进行的一场自导自演秀。
我不知道,我算是哪种朋友。
只是有时候想起来自己无法对一些人全心全意,也就自以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朋友,甚至没有朋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过于自我,还是过于自我保护。
而这种自我意识,在别人眼中,或许也是另外一种模样。
比如清高、端着、装等各种贬义的词汇……
文/好好的 2020/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