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会考复习,我强调议论文的结构经典。从六国论、到政协到静态中实施疏导师说,全部归纳总结.目的是想告诉学生典型议论文的思路就是对问题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思考.
《六国论》比较典型,
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析观点为什么说闭塞入寝呢?举例论证,三个国家汇入秦国,就像以地侍秦犹抱薪救火,另三个国家没有贿赂秦国最终也被灭亡
深入的分析六国要贿赂秦国?被积威之所劫
汲取教训该怎么办呢?为国者不要为积威之所劫,否则就又在六国之下矣
《谏太宗十思疏》
提出观点,欲国之安者,必极其德义。行为上表现为,健身与减,居安思危,极极得意的行为
为什么要极得意呢?攻取天下和守天下,国君的心态不一样,竭诚待下,纵情傲物
纵情傲物就会导致貌恭而心不服,苟免而不怀仁。国家犹如奔驰行锁,岂可忽哉?
怎么解决积累德义的问题?
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发布命令要想到天子一跬步皆关里面。提出10个建议。
同时给出,做到实施后的政治效果,无为而治。用未来的美好图景来说服国君
《劝学》也是一篇节选的议论文。
开篇提出观点,学习不能停止。
为何学习不能停止呢?学习能让一个人不犯错误,学习能让人变得更高,更强更大
具体应该怎么学呢?积累,坚持专注。
《师说》也是一篇议论文
开篇提出观点,老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分析为何老师的标准不分贵贱,不分年龄呢?为什么,从师学习那么重要呢
圣人都在学习,而愚蠢的人不学习,父亲让儿子学习,结果自己却不学习,嗯,是大辅不学习,而且还嘲笑比与,比年相若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胜则近。通过这三种人的对比论证,得出当时社会上的弊病,不从事学习。就可以看出他为什么作者提出观点老师不分地位不分大小。也可以得出观点,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怎么办呢?怎么从师学习才是正道呢?举了孔子的例子来说明,老师和学生是动态发展关系,学习要从事不同的老师。
最后一段写作的缘由,这篇文章为什么写,是为了赞美我的学生。其实这是幌子,真实意图是提醒士大夫不从师的危害
在教学的安排上,先让回头复习前三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师说来分析师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
给学生大段说话的时间,让他们从整体上来分析这篇文章,而不是老师带,替他们得出终结。
最后引导到他们自己的写作上,比如给他们话题,是指列出自己的提纲。比如创新比如发展跨越,比如打基础。
总之老师前面的引导要落实到学生的动嘴和动手上,在课堂上最好得到应用。
另外要补充说明议论文的写法不只是这一种。比如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另一种写法。大量的铺叙,然后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先续后羿。先叙述是为议论铺垫,议论,社会是叙述的升华。
还有一类是驳论文,比如,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答司马谏议书。开篇是是书信体开篇先客套一发接着针锋相对的列出4点不同意见。这是针对司马光观点的反驳。
接着要对事例的反驳。(司马光指出,王安石向某个人只会听取好话而不根据其他人的意见会误国误身,司马光针锋相对的提出盘庚迁都来对抗)
最后指出实质。如果我不改革,无所事事,我将会平安无事,大家都相安无事。但是我不愿意。。同时表明自己的决心,会勇往直前,不顾一切。
这样一节课才可能完成。
反思:
我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大段结论表达,也忽略了学生的最后实践运用。从教学设计来看只完成了1/3不好
以终为始来思考每节课,你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收获到什么作为你上这节课的衡量标准,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我现在也发现,仅仅讲课文在精讲学生的鉴赏力也提不高,阅读欠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