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5)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5)

作者: 最后一班车刚刚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1-02 11:45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文章的体裁

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将古代文章的体裁分为十三类:

论辩:现在叫议论文或论说文。如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范缜的《神灭论》等。

序跋:一本书前面的序言或后序,现在一般叫做“前言”或“后记”。

奏议:封建时代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有表、书、疏、封事等名称。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疏》、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等。

书说:“书”就是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说”大多是战国时游说之士游说别国君主的言词。如《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大篇言辞就属于这一类。

赠序: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是由古代的“赠言”演变而来的,到唐初才成为一种文体。它和序跋类的“序”不同,它是一种临别赠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李卫《文化常识全典》

阿末闲话:

《师说》、《报任安书》和《过秦论》可能大家多数人在中学时代已经学过,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文章,在此阿末不做详细说明。

此外,《与朱元思书》此前收录于《古文观止》的骈文名篇,如今00后们均有在八年级上册学习到。

其中吴均名句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一种寄情山水和厌倦世俗之情。

前几日,阿末请人测时运事务,其曰12卦为当下事务,然“否极泰来,先否后喜”。看来阿末运势正契合吴均的那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阿末自认斯年不宜诸世务,故多灾难,又逢世界同遭毒疫,天灾可谓诸事不顺,人祸亦不断。

只期望此时间早日过去,迎来顺泰,那也不枉阿末狼狈避居,于斯数年矣。否卦不顺,我们且看看泰卦图文:

相关文章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5)

    中国古代文章的体裁 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将古代文章的体裁分为十三类: 论辩:现在叫议论文或论说文。如贾谊的《...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6)

    儒家重义轻利,墨家统一义利,这是“爱人”说与“兼爱”说的主要区别。儒家“爱人”说主张“爱有差等”,孔子主张爱有差等...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0)

    “人定胜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一种主张,意指人类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它是战国...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2)

    荀子是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把道德...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5)

    庄子是个观察精细、思维敏捷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想象丰富、情思飘逸、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文学家。庄周曾梦为蝴蝶,翩...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9)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8)

    所谓“天人之辩”,是指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论。商周时期,人们把天看做是至高无上的神,到春秋...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1)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他把区别于禽兽的人所特有的属性看做是人性有其合理之处。可是,对于这种道德...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7)

    战国时期,以“黄帝”为名的学术派别大量出现,黄帝成了“学者所共述”的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吸收了黄帝学说中...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3)

    “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解释“中庸”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cs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