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无意中看到陈果讲课,她教的是哲学课,但通俗易懂,把晦涩难懂的哲学道理用自己的方式演变成一种生活哲学,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诠释大的哲学理论。她的醒世,她的犀利,她的入世七分三分理,让人觉得很舒服很通透。
看微博下面的评论区,很多对陈果讲课不以为然的评论,认为她讲的都是大家知道的,比如她说她以前经常去一家早点摊吃早点,只是因为卖早点的夫妇之间很有爱,他们会在干活的中途偶尔的眼神相对交流一下,那眼神里有爱的交流,这种温暖让她流连往返。听完我深以为然,因为我也曾经见到过这种眼神里的爱,欣赏、憧憬,感慨万千,因为它来自一对平凡的花匠夫妇。陈果说,其实哲学深藏在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只是我们没有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仅仅只是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里却能看见幸福,才最见一个人热爱生活的内心,因为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记得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有一年学校来了一对花匠夫妇,我大概也是个敏感的孩子吧,从她们一起弯着腰在学校花坛里整理树木花草,偶尔会相视一笑然后继续干活,我都能看出他们之间有爱。傍晚,男花匠会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女的坐在后面笑着,腿轻摆着,嘴角不由自主地微笑着。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都是在感知爱。你看,爱不分阶级,不按贫富出牌。在财富面前,真爱有时会让富人望尘莫及。
那骑车的一幕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时不时地会在我眼前浮现,哦,原来那就是嫁给爱情的样子吧。
陈果,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看她讲课的姿态,我一度以为她是海归,因为她身上有特别随性的一面,洒脱随意,很自我。翻看她的履历,她曾在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做访问学者。果然,海归的气质都比较特别。她曾经当作记者、老师、翻译。
网上有网友评论说,陈果老师把课讲得这么美,当她的学生很幸福。抢她的选修课比双11秒杀还要难,她被学生誉为灵魂的导师。她的文字里,她讲课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感觉是积累了很久很久才能结出的果实。到达那样的境界,需要走过漫长的知识和悟性的海洋。而让我们觉得它珍贵,是因为现代社会太浮躁,没有几个人是能真正坐下来看书写字的,甚至一天里没有多少时间你会选择拿起书去滋养一下心灵。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电影电视等等,这些好象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角,当我们有时间坐下来,我们会很顺手地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会很顺手地收一下三叶草看看蛙儿子的动态,会很顺手地去支付宝给小鸡喂饲料,或者听听最新流行音乐。。。当你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没有时间去拿书和笔了,然后你会很遗憾地说:“啊,总是没有时间去看看书。。”
我们总是沉浸在一种现世安稳唯有享乐以报之的漩涡中,这是现代中国人的通病,其实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小事就能让我们的身心活得更自在。比如,在你打开单元门那厚重的门时正好有人在你身后或者相对而行,你可以把门多推一下,与人方便与已方便,下次可能你忘带钥匙了他也会帮助你。比如,小区里有老人在你的车前面慢慢地走,与其按响狂躁的喇叭不如稍等他一下,几分钟时间车让人见证了你的修养,让前面的老人也很欣慰。又比如,把大量的时间放到搜索周边有哪些好吃好玩的,不如找几个至同道合的人同看一本书,看完后开个小型读书会,交流一下各自的读后感,这种精神上的互动好过喧闹的应酬和玩乐,因为它会让你成长。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衰老,是社会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陈果说,衰老这两个字不应该放在一起,因为衰指的是精神沉沦,精神的堕落。而老,指的是肉体退步,身体的退化。老,属于现象界;成熟,属于精神界。我们不能阻止身体的退化,但我们可以让精神永远向上伸展,短短的一生,你怎么舍得让自己不断地往下坠落?!
陈果的书我还没看完,讲课视频也看得不多,只是有一股强大的想要先吐为快的力量催促着我写一写,关于陈果式幸福的哲学的一点感想。因为这股力量太强大了,它让我欣喜,吸引着我向更好的方向走。陈果式幸福,在我看来就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不断向上成长的心灵。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慢慢深入地去研究一下她的作品和讲课,她的新书《幸福的哲学》已经购买,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走出舒适区,持续滋养心灵并得以成长,就象陈果说的,让自己活成一道光,让接近自己的人就象是在接近光。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