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舟唱皖
去欧洲挣欧元,拿回来建别墅,近日,安徽皖南一个村在互联网上又火了起来。
村叫槐塘村,位于黄山歙县,这个村在其附近很出名,据说全村八成以上的人都在欧洲创业打拼,每年带回大量欧元给家人,一代回来一代接着上,出国打拼已成本村年轻人首先职业。
为啥槐塘村的村民对出国打工情有独钟呢?看了网上采访视频就知道了,独栋乡间大house,室内装修也是富丽堂皇,很显然,这个村的老百姓挣了钱。
徽州有句古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话说的很直白,命不好才生在徽州,才十三四岁就丢到外面了,原因很简单,徽州山多地少,光种粮食养不活那么多人,孩子大了就要出去打拼做生意,活不活的下去全靠命。
所以说,徽州人不是天生喜欢做生意,全是逼得,要是在家门口能吃饱肚子,谁愿意跋山涉水,背井离乡?
出去那么多,总有混出来的,徽州人又重乡谊,自己站出来了,自然会想着拉乡人一把,于是一拉二,二拉三,明清两代徽州人以江南诸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实力雄厚的商帮——徽商。
有了钱,拿回来建房子,这是徽州人的传统,我们现在看到的5A级景区的西递、宏村便是始建于明清两代,雕廊画栋,造价往往不菲,现在来看,极具历史价值,可以说每一栋都是无价之宝。
槐塘村村民自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前往欧洲发展,具体谁是第一个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他们比祖上跑的更远,面临的困难也更大,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从0到1困难最大,远远要比从1到100大,第一代出去的人吃了很多苦,从摆摊、刷碗、当厨师做起,然后开始慢慢有些自己的小生意,一步一步站稳脚跟,接着就是传帮带,七大姑八大姨,兄弟侄子一起上,半个世纪,一个村子八成都去了,上演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成功典范。
第一代出去打拼的村民很多都“退休”回来了,当然也把挣的钱拿了回来,在老家建屋修路。就像视频中一位大叔所说,在外面挣的钱,拿回家里才是本事。这在如今内卷的大环境下,简直太“感人”了,不像我们现在网友调侃的:深圳挣钱深圳花,一分也不拿回家,能攒下欧元拿回国内,还是有很强购买力的。
而他们在欧洲的事业也交给子女打理,和父辈不同,子女们会将父辈的事业往更深的领域拓展,已不再满足于开饭馆超市,他们用两代人的努力在发达国家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其实像歙县槐塘村这种情况的,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更是常见,历史更久,规模也更大,往往都是传帮带,整个村的往外走,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国务工的本质需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都是从零开始,现在很多老板是拿钱出去开辟新市场。
但不管怎么说,有勇气奔赴星辰大海是值得尊敬的,总比留在国内内卷强,吃存量绝对没有搞增量有前途,中国人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一叶知秋,槐塘村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用辛劳和付出为后人蹚出了一条路子,在全球各地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其实出发点也很简单,穷则思变,在这里不行咱就挪个窝,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可劲的内卷,宣扬加班文化,和小商小贩抢饭碗,那不是真牛逼,也做不成良心企业。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在各行各业都适用,最后,向在外拼搏的中国人致敬!
文章用图:梨视频
本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