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字门,才见天之城
牧雲散人╱2018.2.22
牧雲散人每与十方山人于青霞峰下观云,常感慨云之变幻虽是无常,却也亦幻亦真,曼妙多姿,可人心目。散人曾作诗曰:“风雲丹青手,推墨写白雲。苍穹无限纸,愁煞收卷人。”又诗曰:“我有绘天筆,愿得白雲心。因有清真气,名山立可成。”想那苍穹为纸,蘸云为墨,天穹作画,是何等雅量?而天下名山,虽为清奇秀丽,然固定于一态,何若以风作笔,推云为山,名山立就可成,且又变幻随心,不执一形,亦不须费造化之力,如此观者悦之,造者逸之,岂不更为美事?今有山人散人二君识之,亦不失为风云知音,悦阅天趣。
一时山人曰:“天地造化大美,却常无言,所行为无声之教。昔者老子曾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哉?自然道法造就天地万物,而注入法性于期间。万物皆从自然道法而生,而后具备法性,生命若能悉心体悟,不为观念所困,则能明悟天地道法,得化于天地道法之中。故《西游记》大伽叶首以无字经书授以唐僧师徒,师徒不识,遂换与有字经书。”
散人道:“想那芸芸众生,迷于人世,何能明此无字之书?纵以有字之书授之,也仍多有迷于己见,不识之人。”
山人道:“经书经书,经常看之书。为何经常看?此间即大有修炼之真机也。”
散人道:“道兄何不再挑明之?以醒那愚迷之人?”
山人道:“文字也好,语言也好,都只是尊者讲法度众所使用之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是看当时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而定,而不是非得这样讲就是法,那样讲就不是。其实就是「随意所用」,怎么讲,都是最对最好的。但是你不能随意改动任何一个字,因为每个字都与尊者的一切因素有连带关系。那一切背后的连带与最根本因素,迷中众生,谁又能真正明白看透呢?谁又能改得了呢?”
散人默然点头,颔首续听。
山人道:“其实那文字就是一扇扇门,是从人类最表层往上一直到尊者所要带的最高层。所以读法时不要有任何既有观念去衡量,去固定,只是在反复的通读中,不断纯净自己的心,溶入于期间,则那文字背后的门就对你打开了。心能纯净到什么程度,门就给你打开到什么程度,你就明白了所给你打开的那一层境界的道法的内涵。”
“哦,怪不得净土法门只是念佛号。在念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不断净化自己的人心,而根本的一切是阿弥陀佛在做在改变。”散人接言道。
“正是如此。”山人道,“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宗教人士最大的障碍。”
“什么问题?”
山人答道:“刚才所说,文字是门。那么这个门对你开还是不对你开,就很关键了。如果门已经不对你开,你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搭。”
“愿闻其详。”散人道。
山人道:“觉者下世度人,都是有所原因,也是有所针对的。就是说,他只做自己要做的事,自己该做的事。做完了,那扇门,也就是曾经留给人的文字也好,讲过的什么话也好,其背后的内涵、那通往的天国的梯子就拿掉了,门就关上了。因为他要做的事已经做完了,他不会干扰另外的大觉所要做的事。而表面的文字,即使还留着,也只是文字而已。神如果不再帮你演化功,开启你的神的一面,你学的就只是人的文字,当成文化在研究。可能你觉得很有滋味啊,用竹简抄写觉得很特别有意思啊,用古老的文字抄写觉得别人都不懂自己很不凡啊,其实根本上没有什么用。因为修炼不是为了在人中显摆什么。修不出来,就是人胎一个,六道轮回中还少不了一个你。”
散人点头道:“然也。难怪现在虽大有人在念佛抄经,其实根本上说都没有真正改变。经书还是两千年前的经书,一个字都没有改动,但是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山人道:“是啊,历史不是已经这样重复了多遍吗?当犹太人背离了耶和华的教导时耶稣来了,当婆罗门被人邪变时释迦摩尼佛来了。但是即使历史已经不断给了人以昭示,人还是很难放下既有之观念。过去如此,现在也还是如此。……”
散人闻言,默然良久。抬头观云,那变幻莫测的云山,已然不知什么时候离去,一丝不存,天空湛蓝一无所有。不禁脱口叹道:
一无所有,无所不能。
谁悟谁得,毫不惜留。
专题推荐:真言軼錄
往期精选:透虛同歸去,含笑金剛乘|璞玉未开,请善葆之|欣悦|得度|選擇|饋贈|父親|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