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是英文书Educated的中译名,因为中文翻译过来为“受教”或者“教育”就丢失了书中本身的含义,作者还选了另外一个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是作者亲自选定的,来自于圣经他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蕴含的正是作者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这本书相当于作者的自传,作者以非常客观冷静的笔触,仿佛是一个旁观者一样描述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难以想象的前半生。
作者塔拉出生在美国的山区,他的父亲是一个不相信政府、科技、医疗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他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生病了不能去医院。他的母亲被父亲掌控着,母亲偶尔会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受过教育和足够的关爱感到抱歉,但是转瞬即逝,母亲是父亲的依附者。塔拉的哥哥肖恩,有暴力倾向和控制欲望,多次对塔拉和其他兄弟姐妹施暴,而塔拉的父母却不管不顾。
假如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以如今现有的三观,我可能会抑郁自杀,但是塔拉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三观,她觉得父亲是对的,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后来她刚开始深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第一个男朋友查尔斯)时,她像精神分裂的角色,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扮演不同的自己,上大学之后,她觉得自己既不属于之前的地方,也不属于这里,没有归属感。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塔拉自己说:“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所以这个故事绝对不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场痛苦的实践。作者以她的真实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一篇特别火的文章,《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谈到了教育,以我自己为例,从小学到高中,在学校里的一切目的都是升学,是重复的记忆和无限的刷题,当时的我认为这样是非常正常的,觉得那些到处去玩的朋友们不务正业,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真是既功利又狭隘。
回望初高中六年,特别是高中,我已经记不起自己干了些什么特别的事情了。真实的生活没有在我身上留下痕迹,我倒是在一本本题上留下了不少印记。到了大学,为了以后能赚钱,我选择了财经类院校,开始重复高中的套路,当然中间多了很多思考。受教育好像在我这里一直都是有功利性的,为了升学,为了赚钱,为了找工作,而教育本身的功能“认识自我”却没有在学校的教学中完成,而是自己在书籍和生活中去补充的。塔拉说教育是“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所以当我在看到朋友圈转发的那篇关于绩点的文章《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后,倒是没有想到“卷”这个问题,我主要想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这样呢?那么既来之,则安之,我需要好好的适应并且投入吧,但是经历得更多,那样已经不够了。人们好似追随着大流,过着浮于表面的娱乐和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但是追求深刻是必要的吗?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她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我又能给予她什么样的教育呢?我想要让这个社会好一点吧,但是我会快乐吗?
想太多,很多事情没必要想太多,反正实践不够也想不明白,跟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了,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我们都会走向自己的道路,塔拉那么难也走下来了,而我们又有什么不能的呢,去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