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这章说“性”。非现代意义的性别之“性”,而是人心中,本就有的一些特性的“性”。字面不再解释,性是包含仁义礼智这些特征的,同时表现出来就是诸如“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流动起来的成为“命”,放在人身上就叫“性”,主宰人身体的称之为“心”。
原文解释大概这样,越说越迷糊,这就是心学难懂的地方,总是有太多文字表述方式,其实跳出文字用大白话讲:无论国家,地区,时代怎样变迁,每个人身上自带有一些东西是完全相同的,这个东西是出生时上天就赋予我们的,被称之为“性”,诸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
但是,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对这些固有之“性”的认知高度和外放出来的行为。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修心性的目的,就是为提升认知高度,改变“命,运”固有的行进轨迹。时时觉知”性”外放出来的这些情感,并在具体事上磨练用功,就是修习心性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