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这本书在网络上的评价都褒贬不一,呈现出两个极端,好评的理由是确实打开了思维,升级了心智模式,差评则是觉得太过粗浅,不够深入,不能真正打动人心。我觉得这2个评价都是没有错的,毕竟每个人的心智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必然呈现着正态分布的形式,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综合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刚毕业进入职场的新人。
通过「粗读」的方式,这本书我只花了2个半天的时间,原因是大部分内容都不适合我,可能我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受众吧;当然,还是有小部分的收获。
摘要笔记
- 其实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
- 费恩海姆和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中谈到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即在不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前,幸福感是随着金钱的增加而递增的; 当满足生活需求之后,幸福感随着金钱的递增会可能没有变化,甚至降低,此时幸福感与金钱已经没有什么关联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 -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 双赢对么?不一定!
现在的企业家们言必谈共赢,好像一切东西都可以共赢一样。其实共赢这个模式本身有着关键的外界假设:世界有富足的资源来支持每一个人,同时双方需要有不止一次的交易。如果没有了这两种条件,双输模式和输赢模式也许才会是最好的选择。 - 道可道,非常道: 万事万物没有亘古不变的道理
- 因为对待旋涡的最好方式不是往外游,而是游向中心,潜入底部再游出来,这与我们学会的向岸边游的方式恰恰相反。
- 你有没有坐过火车?当从窗口看到对面火车动的那一瞬间,你是不是以为自己的火车走了?(不知不觉—混沌)。然后你转过头,看到另一侧窗口的站台并没有动,然后你知道,刚才的是幻觉(后知后觉—察觉)。等到下一次你看到对面火车动的时候,你能够马上意识到也许是它们在动,而不是我在走(当知当觉—醒觉)。这样的经验多了,你对面停着一辆车的时候,就会知道,一会儿对面车开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那个幻觉——先知先觉,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混沌(不知不觉)—察觉(后知后觉)—醒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超越)四个步骤,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注: 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 《异类》一本让你明白比尔·盖茨、披头士成功背后的10000小时定律与成功者背后的幸运的书。
《幸福之路》罗素的书,关于什么是职业?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影响我最深的关于幸福的书。
《别做正常的傻瓜》,看看决策者有多傻,还能提高你的能力。
《决策与判断》,有点难的关于行为决策的书,但是该说的论点都说了。
《糖》绵绵
注: 书单 - 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也是一样。打破“后来”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作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 价值是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不值一文,你却1万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
-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 德文版《老子》的译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的名著《在轮下》里说:“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怎么选书
之所以想到这个,是因为最近读的《命运》(高朋著)让我感到很气愤,完全是说教,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关键的原因却只字不提或者十分浅显,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当时买书的时候可能被封面「哈佛心理公开课」的宣传糊弄了;《拆掉思维里的墙》相对来说还好点,但也不是很满意。下面讲一下我关于选书的方法论:
- 豆瓣评论,从评论数量和评分来考量,我的经验是评论数超过3千,评分在8.0以上的,应该都差不到哪儿去,毕竟受众数量够大(评论数可能只有阅读数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足以覆盖到正态分布的各种阶段,所以这样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真实,可信度高。
- 从有限的资源(如推荐语、前言、目录等)来判断书中内容是否值得读,是否想读。如果有完整的电子版,还可以选一部分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这样更有利于深入的发掘书的真实价值。
当然上面只是我个人经验,而且并非绝对。 很多相对冷门的书籍(如《 Beyond Feelings》 作者:Vincent Ruggiero)肯定关注度和评论量都较少,但却是值得一读的经典。
阅读这件事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同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来说收获也可能是千差万别,正如莎士比亚所言: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所以读书还得自己去找,去收集,切勿照搬他人的书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