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塑造人格 [美.]谢尔登.卡什丹

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塑造人格 [美.]谢尔登.卡什丹

作者: 特尼稳达多巴哥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09:28 被阅读37次

    1、童话故事的叙事特质:

    A、破题快,行动推动情节

    B、语言幽默、生动

    C、角色分明

    2、情节架构模式

    A、富含韵律与重复

    B、结果圆满且明确

    C、魔法元素


    童话是童年的心理剧:

    1、在异想天开的奇幻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

    2、归纳童话主题内涵:童年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

    3、与恶角(女巫)对抗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与好自我的对抗,邪不胜正的结果使孩子的心理冲突在阅读童话过程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注意:叙述者自身的意识形态与写作动机


    本书的核心:指向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阴暗面。人类对英雄产生心理依附感:女巫对人们也同样具有诱惑力,促使我们在投射性的认同里,接受自己的缺点与限制、进而转化内化自我的属性。

    因此,童话故事兼具心理认同与社会转化的双重编码意义。

    童话的投射性认同分析:

    1、女巫的恒定现身显示生活秘密是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允许存在,可以协助孩子经由读与听,递次学习一套得以抗衡生活负面事件的能力。恶灵实驯服可击败,往往使孩子得以面对自我与他者的分化,同时了解如何统合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反砚现实社会的困局解决之道,认同生活的多样样,以及洞见心理发展的难题。

    2、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中客体关系理论所探讨的自我亲密需求、自主能力如何不断与他者搓揉以建构主体性。

    3、社会演化的文明历程规训了野蛮行径,却又不断借由个人内疚感,以否定个人自由为文明祭礼的牺牲。童年七宗罪与身心冲突(孤独、离开、疾病),重要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超越它。童话世界不是避秦的桃花源地,而是历经锤炼更贴近社会多元异质的如实情境。良善的生活使我们身处苦难却不至于沉陷绝望谷底,我们心灵的黑暗冲力不会使我们带往混沌且毁灭的轨道里,勇于承认人类本性难以规避的冲突,挑战生活幻灭的纠结困境,或是人类行旅的最佳脚注。


    童话的社会性转化释义:

    1、对童话的改写、共写、续写衍生出不同的结果,如此经由童话里多元角色的同理模拟与替代取用,古老的童话反倒具有后现代的先知思虑。童话的功能也在于从童话里建构发展出缓解情绪违常或冲突困扰的方法,在孩子的世界里,更需要因应变动脉络的心智发展维生素。每个故事的叙说背后,家长更需要以关爱的态度积极倾听孩子的感觉与想法,如此才能彰显孩子的独特性。

    2、透过想象抵抗压力,故事喂养我们想象的养料,允许孩子接触潜意识的形态与结构,当他们言语逐渐发展,就学会赋予冲突困境或创伤经验的意义,童话是童年的心理剧,在这样的剧场演练与角色模拟下,童话承接人生的智慧与游戏的两个端点,使人类即使置身挫败、失落的、伤害经验里,也可以从童话的游戏情境里寻求脱困的灵感与智慧,进而不断扩展人生认同的广度与深度。

    艾里克森:老年的智慧与童年的游戏是人类心理发展生命季节里的丰硕果实。

    童话故事加强其心理影响力的方式之一,是让故事中的主角与女巫犯下相同的原罪,屈从于相同的诱惑,任何年龄层的阅听者参与童话故事的旅途,都是解决自身冲突的过程,也是分裂自我与重要他者迈向“大和解”的重要里程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塑造人格 [美.]谢尔登.卡什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k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