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来了一位“洋师傅”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三日到来了。尽管紫禁城中的太监宫女们依旧称呼溥仪为“万岁爷”或者“皇上”,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因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帝制,而变成了共和国。
爱新觉罗·溥仪知道自己如今只是这小朝廷的皇帝,而非中国之皇帝。所以他十分懊丧,连声责骂袁世凯“背信弃义”!可是责骂又有什么用呢?袁世凯现在可是在北京城四平八稳地坐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那个和伍廷芳谈判的唐绍仪也成为了国务总理。
因此,年幼的溥仪知道现在大清皇族就是一只死而不僵的老虎,任人宰割!他十分恐惧,很担心哪天要是民国的警察或者士兵杀入宫中怎么办?!因此弄得茶饭不思。
一大清早的,隆裕皇太后就在寿康宫做好了准备,念叨着要“开早朝”。可是猛然之间,隆裕想起了昨天椎心泣血的一幕大哭起来:“哀家对不起太祖、太宗,对不起孝钦显皇后和德宗景皇帝啊!大清国倒在我孤儿寡母的手里……”
溥仪在养心殿的正殿高坐龙椅,望着面前空空荡荡的一切十分惆怅……他喃喃自语道:“朕的江山社稷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太监如同木偶,没有一个人主动过来解劝几句的。
“唉,走。咱们去给太后以及各位太妃请安。”溥仪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开始能够熟练使用宫廷用语了。太监们依旧按照清宫礼节答了声“嗻”,可是溥仪越听越觉得不是个滋味。
走了好半天,溥仪来到了寿康门。他看着这座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曾经的寝宫,感到十分讽刺。他心想:当年高宗纯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住在这儿的是高寿的崇庆太后;如今朕为皇帝,住在这的也是位皇太后。不过还真是物是人非啊……
“儿臣爱新觉罗·溥仪给皇额娘请安。”溥仪稚嫩的身躯单膝跪下,按照宫廷礼节开口道,“不知您身体可好?”哭得昏天黑地的隆裕太后哪有闲心管这个小皇帝呢?只见她抹抹眼泪,然后抽泣着说:“哀家一切安好。皇帝要好好学习,不要偷懒!去别处去吧……”溥仪道了声“遵旨”,然后前往其他几位太妃的寝宫,得到的都是这样敷衍了事的回答。
溥仪算是看明白大清帝国是真的完了。他更加害怕,也更加难以吃下饭菜了。不过,面对这种情况,御膳房的厨师可是乐坏了!因为光绪初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刚刚继位的时候就经常只吃那么几样靠近自己的菜,就省下了御膳房不少功夫。
现在既然“皇帝”厌食,那御膳房就没必要顿顿一百零八道菜肴了。所以,溥仪看似依然享受着帝王的排场,但是实际上他的待遇连清德宗都不如!
“唉……”溥仪再度叹口气,“大清帝国走到如今这个地步,可怎么办好啊?”话音刚落,只听得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皇上可效法西方,以图霸业!”溥仪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的几位帝师之一——郑孝胥,紧随其后的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
溥仪有些纳闷儿:老师来看学生倒是能够理解,这个内务府来干什么呢?但想归想,溥仪依然做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问道:“郑师傅的意思是?”郑孝胥清清嗓子,“回皇上的话:这是臣与其他几位帝师一齐商议的结果。具体的臣请皇上向禧恩大人垂询。”
禧恩见状连忙下跪道:“奴才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叩见万岁爷。”溥仪摆摆手示意禧恩别跪着了,然后看向这位皇族的“大管家”。禧恩朗声奏对道:“如今已是中华民国的天下,我大清如想复位收回政权,则必须借助外力。奴才以为民国政府对每年四百万两白银的有待费用必不能按时支付,而且还会千方百计拖欠!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苦等那笔永远无法到账的钱呢?”
溥仪听得有些糊涂了。因为他感觉禧恩的开篇完全偏离了原有的主题。所以溥仪打断了禧恩的话:“慢着慢着慢着,你说的不应该是学习西方的事情吗?怎么一开头就给朕讲起优待费来了?”
禧恩露出了个“稍安勿躁”的眼神,接着说:“民国政府拖欠优待费,就算是他们失信于人。而且,中华民国之所以能得天下,还不是昨天太后给让出去么?!因此准确说咱们这是‘禅位’而非‘退位’。奴才知道万岁爷惦记着大清国的江山社稷,所以决心借助英国的势力来帮助我们。”
溥仪有点懂了,“合着你内务府纯粹是为了保命呗?你们两个就别给朕卖关子了,老实说你们干啥了?”禧恩一脸义正辞严:“奴才以高价为皇上请来了一位名叫庄士敦的洋师傅。他可以来教您数学、地理和英语。”
溥仪随即就问郑孝胥要来了庄士敦的档案和《清室内务府聘用合同》,把它们摆在御案上认认真真读了起来……
原来这位禧恩费尽心思请来的洋师傅还真不是一般人!此人的原名是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Reginald Felmimg Johnston),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此人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时候以“东方见习生”的身份被英国政府派来中国。从此,他以此身份度过了在华的三十四年时光。
庄士敦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时候离开了这所大学的校门并前往牛津大学深造。在牛津大学,庄士敦主修现代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而且拿到了硕士学位!说实在的论英文功底那是没得说。
不过溥仪一页一页看,发现真正的关注点是这个庄士敦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担任过英属香港总督卜力的私人秘书,又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推荐被派往威海卫担任华务司以及南区行政长官等要职,具有相当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官方背景。
他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禧恩哪,禧恩!你是给朕、给整个皇族找来了一个老师兼保镖啊!”说罢,溥仪接着拿过《清室内务府聘用合同》,草草看了一下。不过就是这一看之下,溥仪生平第一次认为这笔钱花得值!内务府居然动用了至少上万两给庄士敦开“俸禄”,其目的就是保证庄士敦能够来紫禁城给皇帝上课。
溥仪笑了:“那就让他来吧。找个合适的时候,朕要见一见这位庄士敦先生。你们两个要把朕的口谕传达到位,不得延误。去吧!”于是郑孝胥和禧恩叩头退下,去给庄士敦先生“传达圣旨”去了。
不久,庄士敦身着清朝的翎顶补服,脑后还插着花翎颇有清国官员的姿态,大大方方走进了神武门。这位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徒看着神圣庄严的紫禁城不由得低声惊叹:“这扇古老的宫门给我打开了新的世界,使我从一个新中国进入了一个比罗马帝国的建立还要早的古老中国!”
溥仪自幼学习的内容都是儒家经典诗词歌赋。除了伊克坦的满语课之外,郑孝胥、罗振玉、陈宝琛等帝师还教他作诗、作文,教他读《清实录》、《清圣训》、《史记》、《汉书》以及诸如《帝鉴图说》一类的书籍。
所以溥仪对于英语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当他听说今天庄士敦要首次入宫“觐见”的时候,很纠结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节来召见他。当然,他更纠结自己到底该怎么和这位英国人沟通,毕竟语言问题始终是个难关……
万没料到的是庄士敦一进养心殿的大门,当场就按照清宫的礼节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接着,庄士敦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道:“在下英国苏格兰人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叩见中国皇帝陛下!陛下如果觉得我的名字比较长,叫我庄士敦就行了。”溥仪立刻释然了,他高兴的地说:“庄师傅请起来吧!朕对您的到来算是久仰大名了。”
太监献上茶来,溥仪对庄士敦说:“朕自幼接触的都是汉家的经史诗文以及诗词歌赋,对于英文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朕可以毫不避讳地告诉你这一点。请庄师傅不吝赐教。”庄士敦喝口茶,对溥仪言道:“陛下如此好的求学态度,我想你我师生之间的学习会很愉快。那么我先问陛下一个问题,可以吗?”
溥仪点头表示同意。庄士敦这才悠然说道:“不知皇帝陛下对贵国的危局怎么看呢?”溥仪愣住了。他自打继位以来一直都只有两个人主持朝政:他的父亲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倒是干了两年监国摄政王,再然后就是养母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了一年。对于溥仪来讲,他的生活只有听政、玩耍和上书房三点一线罢了。至于国家大政他是不用操心那么多的。
可是溥仪转念一想,也大概知道了庄士敦的动机:因为洋人的思路相对比较新奇,这是要看看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这个问题也击中了溥仪幼小的心灵……于是他惨然一笑,看着满面和善的庄士敦说:“敝国之难,早已有之。而这沉沦还真是和您的祖国有莫大关系!道光二十年的时候,英国为了向敝国走私鸦片居然发动了入侵的战争!宣宗成皇帝担心‘鸦片一日不绝,中国一日不安’,所以任用时任两江总督陶澍的好友林文忠公为两广总督兼钦差禁烟大臣查禁鸦片!可叹两万英军居然把八十多万清军打得溃不成军四处奔逃!唉,这才有了璞鼎查胁迫直隶总督琦善、两江总督伊里布签了《清英江宁条约》……咸丰五年,贵国联合法国以‘亚罗船事件’和‘西林教案’再度挑起战争,逼得文宗显皇帝在咸丰十年逃奔热河并且一去不返……我大清历经康、雍、乾三朝修建的圆明园也被你们付之一炬!”
庄士敦很明白溥仪说出来的话意味着什么。他知道当年维多利亚女王活着的时候英国可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凡是日月所照之地,皆有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他看到自己的“天子门生”说出这些话来的时候心里还是真不怎么好受的。他很热爱中国,更热爱中国文化。
可是他却没有打断这个六岁的孩子,而溥仪也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当中自顾自地说:“到后来,无论是琦善还是伊里布、奕经还是李文忠公都不得不和你们签条约!从和英国的《江宁条约》开始,大清帝国就进入了一场噩梦当中!朕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你,正是这些条约拖垮了大清帝国!因为朕丢了太多的疆域,丧失了太多的人心哪!”
庄士敦知道这些恐怕都是平常陈宝琛他们教历史的时候跟溥仪一起总结的。但是作为一个孩子能看到“人心尽丧以至亡国”算是不错的了……他挑起大拇指:“很好!陛下看来已经看透了不少东西。那么陛下知道为什么贵国总是屡战屡败吗?”溥仪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对庄士敦说:“庄师傅的意思呢?”
庄士敦一脸沉痛和惋惜,他带着一种深沉的忧郁说道:“那是因为贵国皇帝从来没有把科学技术当成头等大事来办,反而歧视科技!因此,陛下的曾祖父道光皇帝在与我军交战的时候才会显得力不从心……可叹在一百九十年前,那位伟大的康熙大帝就是个爱好西方科学技术的人。只可惜啊,这位亲民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是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果他重视这一切,恐怕清帝国早就是世界性的强国了。”
溥仪和庄士敦在这么几句简短的交谈当中都觉得相见恨晚,所以他们谈得十分投缘。慢慢地,在溥仪的心里,这个“洋师傅”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亲醇亲王载沣!
于是溥仪终于成为了清朝二百六十八年间第一位系统性学习英语的皇帝。那么,溥仪的学习生涯又将会带给他怎样的影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