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囊尽天下英雄、改写天下格局的“战国四公子”到底谁最厉害

囊尽天下英雄、改写天下格局的“战国四公子”到底谁最厉害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4-08-12 15:28 被阅读0次

    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大戏接连上演,英雄辈出、精彩纷呈。其中有4个人在战国晚期同时崛起,他们以“仁义”罗尽天下英才,以“侠气”搅动天下格局。他们集智慧、胆魄、谋略于一身,他们融权臣、英雄、侠客于一体,在乱世战国中龙腾虎啸,呼风唤雨。他们不是国君,却主宰着国家的命运,他们不是将军,却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他们以无以伦比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左右着历史的进程,留下了难以置信的精彩传奇。

    他们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的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

    这四人比世而立、相互辉映,但谁才是最厉害的那一个,司马迁又是怎样给他们评价的呢?

    一、魏国信陵君

    信陵君无疑是四人中影响力最大、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位。他既能礼贤下士、温和谦卑,和任何人融洽相处,也能号令天下、指挥千军,两次打败强大的秦国。他的功勋与威望在东方六国如日中天,无人能及。

    (一)、仁者无敌

    信陵君号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封为信陵君。他虽出身王族,尊贵无比,却心地善良、谦虚待人,世人无论贫富贵贱,才能高低,他都能诚心相交,一视同仁,所以他门下食客超过三千。因为他的名声和麾下众多英才,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打魏国的主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他结交守门小吏侯嬴的故事。

    侯嬴是大梁城东门的守城小吏,已经70多岁,垂垂老矣。但信陵君听到他贤明的名声后,迫不及待背上厚礼前去拜访。侯嬴没有给他面子,拒绝了他的礼物。

    公子没有灰心,他又大摆宴席宴请侯嬴,他让一干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久久等待,自己竟然亲自去请侯嬴。侯嬴为试探公子的诚心,毫不客气的坐在车子右边的座位,并一路拖延耽误,还绕道去拜访朋友朱亥,故意和朋友谈了很久的话。他注意到公子竟然没有丝毫的焦躁和生气,心中暗暗叹服。在宴会上,公子让侯嬴坐在上位,尊崇至极,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侯嬴感动,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后来秦军围攻邯郸,赵国平原君数次求救,而魏王因害怕秦军,让救援的魏军停滞不前。危急时刻,正是侯嬴为公子谋划了“窃符救赵”之计,又让朱亥用大铁椎击杀了魏军将领晋鄙。于是公子掌握军权,率军救赵,一举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留居赵国时,听说有才能的义士毛公、薛公隐身在赌徒和酒肆中,便千方百计寻找,与之结交。

    后来在秦军攻魏,信陵君因与魏王的嫌隙不肯归国,魏国危在旦夕之际,正是毛公薛公晓以大义,力劝信陵君。信陵君如梦初醒,即刻回国。凭自己的威望和名声,他召集起五国联军,大败秦军。

    由此可见,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聚揽了天下英才,而众人群策群力、“士为知己者死”的回报,让他在危难绝境中一次次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一次次力挽狂澜,拯救了几个国家。所以说“仁者无敌”!信陵君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东方六国侠义的标杆,精神的领袖。

    (二)一呼天下应

    能以个人名义号召起五国军队,两次率军大败秦军的仅信陵君一人,历史上绝无仅有。

    信陵军第一次大败秦军,是在魏安釐王20年。当时赵国长平大败,40万人投降后被白起坑杀,赵国元气大伤,摇摇欲坠。秦军趁势包围邯郸,准备一举灭赵。

    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把信陵君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一再写信求助。魏王虽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前去救援,但遭秦王威胁后,便驻军邺地,不再前进。其他各国军队也都驻军不前,作壁上观。

    邯郸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危急,信陵君见说服不了魏王,但为了不负道义,他决定与手下门客组成一支军队,迎击秦军。虽然他知道以区区数千人去面对如狼似虎的数十万秦军,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挡车,但他已决定不顾生死,以道践义。

    这时,侯嬴给他出了“窃符救赵”的主意,在取得兵符,击杀晋鄙后,他掌握了这支10万人的军队。

    为了提升士气,免除后顾之忧,公子发布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奉养父母。整顿后得到的8万军队士气高昂、舍生忘死,一举击败阻击的秦军,又在邯郸城下再拜败军,其他各国军队也不再畏惧,奋勇出击。秦军败逃,邯郸之围立解。此役信陵君当属头功,但他“窃符救赵”、击杀大将,得罪魏王,只能滞留赵国。

    十年后,秦军攻魏,魏国危急,信陵君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返回魏国,与魏王冰释前嫌,被授予统帅魏军的重任。信陵君于是昭告天下,联合东方六国抗秦。信陵君的侠心道义被天下尊崇。他振臂一呼,赵、韩、楚、燕、齐五国无一不派出精兵良将援助信陵君,信陵君指挥六国军队在河外大败秦军,秦将蒙骜率军逃窜。信陵君率联军一直追到函谷关,秦国震动,很久不敢再出兵。

    自苏秦六国合纵后,很长一段时间,六国都没有如此团结的盛况,此次仅凭信陵君一声召唤就联合起六国军队,并且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打败了秦军。

    他俨然是东方六国力抗强秦的盟主,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除了信陵君,战国时没有哪个君主能有这样的能力和声望。但这是信陵君光辉的顶点,也是六国合纵最后的余晖。

    信陵君成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拦路虎,为了除掉这个心腹大患,秦国不惜放出谣言,大施反间计。于是,“信陵君欲取代魏王自立”的流言在大梁风起,魏王剥夺了信陵军的军队指挥权。信陵君失望至极。他知道自己虽然能力超群,名扬四海,但终究难以有所作为,于是日渐颓废,生活放纵,4年后去世。

    仅18年后,魏都大梁被秦军攻破,魏国灭亡。

    这个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声名最显赫,号召力最强的人,最终郁郁而终。六国合纵抗秦的太阳落山了。但他的英雄侠气、胸怀魅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这世间广为流传。汉高祖刘邦年少时就非常仰慕信陵君。当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要去祭拜,后来专门安排人为他守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以自己的仁义胸怀、英雄侠气,让天下人为之倾倒,一呼天下应的信陵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楚国春申君

    为什么春申君能排在信陵君之后,位列四公子第二?

    因为战国四公子中,只有春申君不是王族,没有任何根基和荫庇,他的成功,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曾力挽狂澜,以奇谋妙计救了楚国,担任国相后又运筹帷幄,让衰微的楚国再度复兴。他从草根到王者的传奇让人惊叹!

    (一)、力挽狂澜

    春申君原名黄歇,有资料说他是古代黄国后裔,但楚灭黄数百年后,到黄歇时已成为地地道道一介平民。

    黄歇少有大志,四处拜师求学,加上他天资聪慧,年纪轻轻就精通各家学说,深谙治国之道,由此声名远播,受到楚顷襄王赏识。

    但此时的楚国已日趋衰败,乌郡、黔中郡等大片领土被秦国攻占,楚都郢和别都鄢先后被秦国攻破。昔日广大强盛的大楚,此时只能偏居陈县,苟延残喘,危在旦夕。

    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在华阳大败赵魏联军后,挟胜利之余威挥兵向南,准备一举灭楚。

    楚王面对秦军压境,无计可施,楚国人人自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黄轩自告奋勇出使秦国,要以自己的谋略止秦攻楚,他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他上书给秦昭襄王说:秦国攻楚,弊百倍于利,秦王您竟然没有看到攻楚后面的巨大危机。秦如果从随以西出兵攻楚,那么就要翻越高山、涉越大川,穿越密林,道路不通,险阻匆匆,必定费时耗力,还没到达,处境就楚疲惫之师。

    但如果请向韩魏借道攻楚,那就是把强大的敌人放在身后,留下后顾之忧。韩魏当前对秦屈服,但和秦是世仇,对秦恨之入骨。一旦秦和楚激战,韩魏从背后出击,那秦国的军队还有回来的可能吗?

    再说,秦如果攻楚,其他国家也会得渔翁之利,他们会趁势抢占临近楚国的膏腴之地,魏抢占宋地,齐抢占泗水流域,那秦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面能得到什么呢?所以秦楚之战就是两虎相争,两败俱伤,而让其他国家浑水摸鱼,得渔翁之利,即使秦灭了楚,也会让韩魏齐等国家更加强大。那么,秦国消灭了一个敌人,却树立起了3个强敌,这是秦国想要的结果吗?

    如果秦楚结盟对付韩魏,使他们转而攻弃。那亲不但可以轻易取得韩国西边的土地,那秦国的土地就会横贯东西,割裂和控制其他国家易如反掌。那秦王您觉得攻打楚国和结盟楚国,哪个对秦国更有利呢?

    黄歇这番言辞简明扼要,却晓以利害,环环相扣,几乎天衣无缝。于是,秦王放弃了攻楚的计划,转而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结盟。楚国得以保全。

    黄歇凭其智慧谋略,兵不血刃就化解了楚亡国的危机,以一己之力扶楚国大厦于将倾,从而名扬天下,更受楚王器重。

    (二)巧立楚王

    黄歇和楚国订立盟约回国后不久,为稳住秦国,他和太子被楚王送到秦国做人质。

    几年后,楚王病危,而太子远在秦国,一旦楚王去世,太子肯定会失去继承王位的机会。

    黄歇于是游说秦国丞相应侯范雎,他说:“你一向和公子关系不错,现在楚王重病,应该让太子回国。他被立为王,一定会感激秦国和相国您,但如果不让他回去,楚国立了新国君,那太子就是一介平民,对秦国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应侯马上将黄歇的话转告秦王,但秦王说要探明情况再说,不同意太子立刻回国。

    黄歇知道楚王病重,情况瞬息万变、夜长梦多,太子不能再等待下去。他决定让太子马上启程逃离秦国,而他愿意留下来应付、承担责任。

    于是太子带着使臣乔装打扮离开秦国,而黄歇一连几天托病谢客,等确认太子已安全回国,他才站出来向秦王报告太子已回国的消息,并愿意承担责任,任凭秦王处置。

    秦王大怒,准备杀了他,后在应侯范雎的劝说下,才赦免了他,让他回国。三个月后,楚王去世,太子顺利即位,即楚考烈王。

    黄歇智勇双全,不惜性命排除险境,使太子顺利登基而立大功,被任命为宰相,赐淮北12个县,封为春申君,国中大事都由他决断。春申君由此大权在握,名为楚相,实为楚王。

    (三)、复兴楚国

    他礼贤下士、广招英才,于是门下也有了食客三千,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四足鼎立,成为好客喜士、仁义侠气的代表。

    春申君任宰相后,大刀阔斧改革弊政,他虚心听取意见,任用贤才,他“施仁政、强兵革,重农商,修水利”,同时大力开发江东地区,楚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复苏,又强大起来。

    在他担任宰相的第四年,常平之战后,秦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春申君以大局为重,亲率楚军前去救援,与信陵军的魏军和其他国家军队一起打败秦军,挽救了赵国。

    在他担任宰相的第八年,亲自率军攻灭鲁国,使楚国的力量大大加强,楚国愈加兴盛。

    春申君以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维护着楚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并一步步复苏和强盛,这在战国后期完全是一个奇迹。

    但春申君虽然智慧贤能,谋略出众,但却过于自负,轻信他人,最后被小人算计,身首异处,家族被灭,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赵国人李园投靠在春生君门下,颇受信赖,他见春申君为楚王没有子嗣而着急,便设了一计。他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待其有了身孕又献给楚王。于是,李园妹妹因生了儿子而被立为王后,而李园也因此得到楚王重用。

    李园心狠手辣,他怕春申君让这件事走漏风声,于是豢养刺客,准备杀死春申君。

    有个叫朱英的人知道了李园的计划,并告诉了春申君,让他早做防备。但春申君自以为了解李渊园,根本不信。

    仅10多天后,楚王去世。春申君入宫时,被李园派人刺杀,并将他的家族夷灭。

    春申君成为四公子死的最惨、最离奇的那一个,他曾经有着无畏的胆识和惊天的谋略,凭一己之力挽救和复兴的一个国家,但最后却因刚愎自用,不能识别身边的奸恶而落得非常悲惨的结局。正如司马迁所评价的,他年轻时聪慧而老年昏溃,竟不能逃脱自身灾祸,可惜呀。

    三、齐国孟尝君

    四公子中流传至今的名声最大的应该是孟尝君。一直以来,人们说到某个人义薄云天,侠骨铮铮时都会说他有“孟尝之风”。可见,孟尝君的义气和人格魅力一直被世人尊崇,广为流传。

    但他的胸怀和格局却不及信陵君、春申君。他手下门客3000,却多鸡鸣狗盗,违法亡命之徒。他对人才的选取重才能而轻道德,注定他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他的眼界和门客的伎俩只能让他在那个时代谋身立命,用以自保,而对于国家和天下苍生少有裨益,所以把他排在信陵君和春申君之后。

    一、王室弃子

    孟尝君田文虽出生在王相之家,但命运多舛,他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受欢迎。家族的显赫富贵,一开始就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他的父亲靖国君田婴,是赫赫有名的齐威王的小子,齐宣王的庶弟。三代为相,在齐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田婴有儿子40多个,因此田文的出生根本不会在他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而且田文的母亲是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贱妾;更倒霉的是田文还偏偏生错了日子——5月初五。人们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所以田婴在田文一出生就让他的母亲把它处理掉,不要养他。但他母亲怎能舍得,于是偷偷将他养大。因此田文从一出生,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不容易。

    有一次,田婴见到田文后,斥责田文的母亲为什么把他养大。田文反问田婴:“为什么不能养大5月生的孩子?”田婴说5月份的孩子长到门户高时就会对父母不利。田文再问田婴:“人的命运是天决定,还是门户决定呢?”田婴默然。田文接着说:“如果是天来决定,你担心什么,如果由门户决定,你把门户增高就行了”。田英哑口无言,田文终于用自己的聪明睿智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自己不是长子,母亲也没有地位。如果要在田家有出头之日,他必须表现出不一般的智慧和格局。

    有一次,他劝诫田婴:“你几任为相,积累了万贯家财,却没有举荐一个贤能的人。百姓生活困苦,衣食无着,你却生活奢靡,挥霍无度,你还想着把家产代代相传到你都不知道怎么称呼的人,你这样损公回私、伤害国家的行为我实在无法理解。

    田婴大为震撼,田文的远见卓识、格局气度是其他儿子无法比拟的。他由此对田文另眼相看,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不负众望,处事井井有条,游刃有余。他开始声名鹊起,在田婴40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被立为继承人。很多人慕名前来投靠他。

    田婴死后,田文水到渠成成为继承人,封为孟尝君。

    二、孟尝之风

    《史记》载孟尝君好客喜士,门下有食客三千。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都欢迎招纳,甚至连犯罪逃亡的人也都收于门下。

    孟尝君不但给门客待遇极优。饭食有鱼肉、出门有车马、还给他们置家立业,赡养家人。孟尝君礼贤下士,好客自喜的声名远播,不远千里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他门下宾客日多,虽各有所长,却良莠不全,诸多亡命之徒。

    有次从秦国回来,经过赵国时,赵国人久闻孟尝君大名,纷纷前来观看,但见他身材身材矮小,大失所望,难免讥讽嘲笑。孟尝君一怒之下,命门客大肆砍杀,灭了一个县才离开。

    很多年后,司马迁路过薛邑,发现那里民风彪悍,年轻人凶狠粗暴,与相邻的邹、鲁两地风气截然不同。据说是当年孟尝君招揽了诸多不安本分,惹是生非的人,他们的后代在此繁衍,风气流传。

    三、两次脱险。

    孟尝君待门客诚心真意,不遗余力,门客也以死回报,孟尝君为此两次逃脱被秦羁押的风险,死里逃生。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名声好,求贤若渴,不惜让弟弟晋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也要与孟尝君一见。孟尝君准备入秦。但门客却极力阻劝,苏代说此去凶多吉少,可能有去无回。还给他讲了一个木偶与土偶的寓言故事。说他入秦是自投虎口,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孟尝君放弃了入秦的想法。

    齐愍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还是被迫来到秦国,秦昭王对他大加赞赏,立即拜为秦相予以重用,但有人进了谗言,说孟尝君虽然贤明能干,但毕竟是齐国人,他做事肯定处处为齐国着想,损害秦国的利益。于是秦昭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将他囚禁起来,准备杀了他。

    万分危机中。孟尝君想到了秦昭王的宠姬。他让人送上各类奇珍异宝。并许诺回国后还有重谢,可宠姬却只想要他那件天下无双,价值连城的狐白裘。

    可那件狐白裘已于不久前让孟尝君送给秦王了,如今正放在秦王号空戒备森严的仓库里。

    此次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把那件狐白裘偷出来,可秦王的私仓有重兵把守,防卫森严,要从里面拿东西难如登天。但孟尝君数千门客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这时有一个善于偷盗,敏捷如狗,能飞檐走壁的人站了出来,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晚上这个人飞机越房。辗转腾拿腾挪,悄无声息的躲过了重重岗岗哨,竟然真的真的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宠姬得到狐白裘,于是在秦昭王面前说了好话,孟尝君得以东归。

    他知道秦王出尔反尔,一旦醒悟,必定派人来追,于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赶到函谷关。可此时天还没亮,函谷关法规定需鸡鸣之后才能开关。而不出孟尝君所料,秦王的追兵已急速赶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

    这时,孟尝君的门客中又有人站了出来,他模仿鸡叫,惟妙惟肖。几能乱真,他扯开嗓子“喔喔”了几声后,函谷关内所有的鸡都叫了起来,于是关门大开,孟尝君等人得以虎口脱险。

    四、复得相位

    孟尝君依靠他的门客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位高权重,总会遭到妒忌和算计。终于他面临着相位被罢和封邑被收的绝境,他还能再次化险为夷吗?

    秦国和楚国因为孟尝君贤能而使齐国强大。于是就想除掉他。两国多次派间谍入城诋毁孟尝君,说孟尝君大权独揽,地位和影响力已超过齐王,不久将要取代齐王。齐王听信谗言,于是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又收回了他的封邑。

    遭此变故,孟尝君一朝跌落谷底,一无所有,门客都离他而去,他几乎成了孤家寡人。这时,一个叫冯驩的门客说他有办法让孟尝君恢复相位。

    冯驩驱车入秦,接见到秦王说:“齐秦是天下实力最强的国家,你争我斗,形同水火。齐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齐国弱,谁能把握机会战胜对方,就可能一统天下”。秦王深以为然。冯驩又说,“现在就有一个让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的机会”。秦王忙问是什么?冯驩说:“齐相孟尝君刚被罢免,他贤能出众,对齐国了如指掌,是能左右齐秦格局,影响两国国力的人。如果秦国能聘孟尝君为相,则强秦弱齐,秦国就会在两国的博弈中占尽上风,这可是天赐的良机啊”!

    于是,秦王派的使者备了厚礼,准备聘孟尝君为相。冯驩又回到齐国游说齐王,他说:“秦国已准备了十辆车、百镒黄金的重礼,礼聘孟尝君为相,这对奇怪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一旦孟尝君入秦,那秦国必然兴起,秦国必然衰落,那危险就要来临了。大王何不趁秦国使者没到之前,恢复孟尝君的相位,扩大他的封邑,让秦国死了这条心呢?齐王连忙答应,就这样,孟尝君不但恢复了相位,而且扩大了封邑,这又是门客的功劳啊!

    孟尝君在齐为相,正是齐国最强大的时期,他功不可没,等齐愍王灭了宋国,骄傲不已,准备对付孟尝君,孟尝君于是逃离齐国。若魏为相,他联合赵、秦、燕、楚攻破齐国,齐明亡,逃亡时死在途中,齐国从此衰落。

    孟尝君也从此在诸侯间保持中立,不再依附于哪个国家。他带着的门客以一个特殊王国的形式存在着。他用实力为自己觅得了一块净土。由于他的名声和威望,诸侯国互相攻击,却不敢打他的主意,这是他在乱世为自己赢得的光荣和体面。

    孟尝君死后,他的封邑薛地被齐魏并吞,只有他的门客后代在此繁衍生息。桀骜彪悍的民风依然保留着孟尝君时的印记。

    四、赵国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在四公子里排在最后是没有异议的。司马迁为四公子立传,平原君的传记也是最短的。他虽然出身王族,贵为国相。门客数千,但他的心胸、眼界和格局注定他在风云乱世中难有大的作为。对于天下的安危,国家的存亡,他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因为他的不明智,使赵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名声和历史地位也就大受影响了。

    一、贤名无实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公子,担任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国相。他素以好客喜士之名,很多士人不远千里投奔到他的门下。但他的礼贤下士却常常被人质疑。

    他邻居中有一个瘸子,常一瘸一拐去打水,经常被平原君的姬妾笑话。瘸子找到平原君,要求平原君杀了那个姬妾,平原君一笑置之,没当回事。从那时起,他的门客一天天少了,不久便散去大半。平原君奇怪自己对门客的礼数和供应并无不周,他不知道门客离去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告诉他说:“门客都以为你是重美色而轻士人的人,你的好客喜事都是装出来的。”

    平原君恍然大悟,于是杀了那个姬妾,到瘸子处登门谢罪,他的宾客才逐渐又回来了。

    平原君自认为有知人之明,宾客的贤明才干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有一次被狠狠打脸。长平之战后,秦国包围邯郸,赵国四处请求救兵,平原君决定亲自赴楚,和楚王订立合纵盟约。他亲自挑选了19个人。最后一个名额有一个叫毛遂的再三请求才成行。

    到楚国后,平原君和楚王商议合纵,从清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没有决议。于是毛遂冲了上去,按箭怒斥楚王:“合纵本是对楚国有利。楚国地域广大,军队众多,却一再被秦国打败羞辱,都城被攻占,连祖先的坟墓也被秦军焚烧,楚和秦国应该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现在赵楚合纵共抗秦国,不但对赵国有利,更对楚国有利,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呢?

    楚王无地自容,连声称是,于是即刻签订了盟约。平原君为国后感慨:“我不敢再说自己有知人之明了,以前以为自己明察秋毫,不会错过一个人才,这次就差点错过毛先生。如果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合纵难成,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而这样的人在我门下良久,我竟毫无察觉,差点错过,惭愧呀!”

    二、公私不明

    平原君自诩胸怀开阔,一心为国,但实则格局太小,私心太重,在家与国的大是大非面前难以把握,但他善于纳言,能及时改过。

    赵括的父亲赵奢以前是田部官吏,负责收税工作。他不怵权贵、铁面如山,因为平原君家长期不肯交租,他便把平原君的管家杀了9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申辩道,你堂堂国相带头不交作税,损害的是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如果法律失去效力,国家就会衰弱而导致外敌入侵,国家灭亡,你又怎么能保证你的地位和财富呢?如果你带头交租,遵守法律,国家就会富强,你的名声和财富难道还会少吗?”

    平原君蔚然叹服,认为赵奢是个人才,把他举荐给赵王。赵奢不负众望,将赵国的财政赋税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又立战功封“马服君”,和廉颇、蔺相如同列。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围城日久,援军未至,士卒大量战死,城内物资耗尽,邯郸危在旦夕。这是有个叫李同的人向平原君进言:“你是赵国贵公子,你对赵国的安危一点也不担心呀!”平原君愤怒,“你何出此言”?李同说:“现在邯郸城里士卒大量战士,老人小孩都登城防守,而你的府里却奴仆成群,无所事事。现在邯郸城里物资耗尽,以木头削尖做兵器,百姓连饭也没得吃,而你的家里妻妾成群,锦衣玉食,你不想着贡献一点给守城军士和百姓,一旦邯郸城被秦军攻破,这一切还是你的吗?”

    平原君如梦初醒,于是把姬妾和仆人编入守城军队,又拿上大量财物,犒赏士卒,于是组织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队,向秦国发起进攻。秦军为此后退30里,就恰逢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赶到,于是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三、鼠目寸光

    平原君赵胜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怂恿赵孝成王接受上党。从而引发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战士和被坑杀者共计45万,赵国从此衰落,一蹶不振。

    公元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把上党地区和韩国本土完全阻断。韩王惊恐之下,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上党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而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想将战火转移到赵国,让秦赵两虎相争。于是他自作主张,把上党十七座城献给赵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党是一个烫手山芋,秦国吃到嘴边的肉是不会放弃的,如果有人敢染指,就是秦国的死敌。但巨大的诱惑总会有人利令智昏,这其中就包括平原君和赵孝成王。

    当赵国商议此事时,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引狼入室,必将导致一场灾难。但平原君赵胜却认为是上党是天下掉下的馅饼,不能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他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攻打,也难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市,就是大利,机会失去就没有了”。

    赵孝成王担忧秦将白起前来进攻,谁能抵挡?平原君胸有成竹的说:“廉颇可以”。平原君信誓旦旦,让赵王完全放下了心,于是接受上党的决议,就这样定了下来。

    秦军果然怒而攻赵,双方在长平大战,赵军战败,伤亡45万人。赵国元气大伤,就此衰落。平原君赵胜目光短浅,利令智昏,力主接受上党、导致长平战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一手导致了赵国的衰亡。

    但平原君赵胜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对待朋友魏齐这件事上彰显了他的胆识和道义。

    当范雎当了秦国丞相后,威胁要魏国交出魏齐,以报当年之仇。魏齐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秦王为范雎出头,他用一封信把平原君骗到咸阳,然后威胁他,如果不交出魏齐,就不让他回国。

    面对如狼似虎的秦王,平原君毫不畏惧。他坦然回答:“人贵是交朋友是为了贱有依靠,人富时交朋友也是为了贫时有依靠。魏齐是我的朋友,现在处在危难之中,即使在我家里,我也不会交出来他……。

    他不顾自身安危,恪守着原则和道义。魏齐害怕连累平原又逃到魏国。但信陵却犹犹豫豫不肯见他,魏齐一怒之下就拔剑自刎了。平原君终于因为魏齐这件事,在信陵君面前占得一处上风。

    四公子中,信陵君胸怀最广阔、待人最真诚,勇气胆魄也首屈一指,所以他门客最众,且多义士。他的人格才能被天下尊崇,所以能调集五国军队,大败秦军,这是除了他,任何人也无法做到的,因此他当之无愧位列四公子之首。

    春申君以个人的谋略,止秦攻楚,扶楚国大厦于将倾;又以无畏的勇气承担责任,掩护太子回国继位;在担任宰相后,能励精图治,带领楚国强势复兴,也是一位乱世中人力挽力挽狂澜的人杰。

    孟尝君虽有好客之名,但选取宾客只求技能谋略,忽视品行道德。所以他无法有更高的眼界和胸怀,虽能在险境中保全自己,幸免于难,但对齐国仅有小功。他离国离开齐国后,竟然联合其他国家攻打自己的嫡亲之国,让人匪夷所思。

    平原君目光短浅,不识大体,但善于纳言,能举荐人才,对赵国有些小功勋。但他利令智昏,怂恿赵王接受上党,造成长平惨败,赵国从此衰落,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列在四公子最后,应该没有异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囊尽天下英雄、改写天下格局的“战国四公子”到底谁最厉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on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