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其实我们自己才是各种坏情绪的始作俑者,是我们对人和事的思考和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情好坏。
上一章中讲到,面对B处发生的状况,我们会有四种应对,书中也对其中三种有可能带来反应过激的思考方式作了详细的讲解。
那么,剩下的一种思考方式是什么呢?本章将对第四种思考方式作出介绍,并且告诉我们如何用它代替前三种。
1、第四种思考方式是什么?
本书作者阿瑟·兰格第一次做演讲时,和很多一样特别紧张。
他先是将事情恐怖化:“万一我讲得很糟怎么办?万一大家觉得无聊开始聊天怎么办?万一我中途无话可说怎么办?……”
接下来,“应该”经登场了:“我应该能做公共演讲。我不该为这种事烦恼。要是我连演讲都做不好,我就真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一个笨蛋,我会一事无成。”
之后他甚至用合理化来掩盖之前的恐怖化和应该化:“那又怎样?就算听众不喜欢,我也不在乎。他们不懂欣赏,是他们的问题!”
作为研究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家,阿瑟·兰格选择用更佳之选来代替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
他告诉自己:“我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演讲,如果事与愿违,那是我不太走运。除非我把这件事看成恐怖事件,不然的话,并不恐怖。我想把演讲做好,我会尽力,如果效果不好,也不是恐怖的事。我会遗憾,会认真对待,但二回认真去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阿瑟·兰格的这个思考方式,就是更佳之选:我想把它做好,但不是非做好不可!
更佳之选并不代表一定会成功,而是说试一试也无妨。
2、关于蒂姆的故事
15岁的蒂姆最近很“不对劲”,他更“内向”了,还特别爱发脾气,而且他看上去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更糟糕的事,父母在他房里发现了大(麻)和kekayin,他先是否认东西是他的,之后开始发火,声称自己做什么与父母无关。
作为父母,可能出现的恐怖化做法:万一东西是他的呢?万一他已经上瘾了怎么办?万一他在卖呢?万一他因此而偷盗或者去抢钱呢?(这太可怕了!我绝对受不了!)
作为父母,可能给蒂姆念“应该”经:我们为他付出那么多,他怎么能这样做?他是家庭的耻辱!他怎么敢这么做?他还撒谎!(他不应该这样,他该受惩罚。)
作为父母,还可能给自己念“应该”经:我们应该早点发现的。我们应该管他更严一些。我们太忽视对他的教育了。(我们应该感到惭愧。)
恐怖化和应该化后,可能会当面指责蒂姆,大吵一架。
之后可能会出现合理化的做法:他以前是个好孩子,现在变成这样,一定是被他的朋友影响了。以后不能让他跟那些坏朋友玩了。
然后,再次指责他,并且责怪他的朋友,同时警告他。
更佳之选:这件事让我们震惊,我们很生气,但是如果发火,我们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跟蒂姆谈谈,看一下真实的情况。我们没必要反应过激。可以严肃对待,但不发脾气。我们想让他知道,我们绝对不赞成他的这个行为,但是我们依旧关心他、爱他。
3、其他的案例
除了蒂姆的案例,本章中还介绍了在爱情、生活中到医院看病、在工作中对上司发火等案例,虽然场景有所不同,不过思考和分析的方式是类似的。
不过,更佳之选并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就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维里,我们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