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OKR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国内也有5年的历史了。不过在国内却并不普及,虽然这两年也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互联网大厂在宣传这种新的管理方式。但这种管理方式确实值得一试,因为这种工作方式真的能让参与者乐在其中,让团队战线统一、高度聚焦,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让工作变得有意义起来。
你可能奇怪了,我如此夸赞它,那为什么国内普及却这么慢?注意了,我的用词是夸赞,不是鼓吹,因为真的是夸赞。其实没普及的原因有很多,我简单说一下:
1、传统企业管理思维的桎梏,或者说决策者的主观认知;
2、现在KPI考核还能用,在理论上说得通,没得毛病,并没有绝对的推进因子逼迫企业必须进行变革;(要知道推翻一个体制,必然是前一个体制鄙陋丛生,
到了不得不“造反”的时候)
3、OKR需要一定空间、授权以及适当的培养,它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 ;
4、在国内,之前并不是十分规范,照搬国外未经实践融合国内行情的并不一定行的通;
5、缺少权威,大家都在说,谁都来搞一搞…而真正让OKR落地的还属于小部分人;
6、没有坚持;
7、真的不知道有这门子事。
但OKR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真的有这么好!这就要从OKR的本质说起,相信会有定论。
OKR本质是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度量结果的一种目标管理方法,解决的是目标管理的种种问题。而且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框架,它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之间做了打通和整合,如下图:
战略 —— 目标(Objectives)—— 关键指标(Key Results)—— 具体工作(对于已经标准化的工作可以划分KPI)
可以看到,它本质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层层分解,保证企业到最基层的执行人员都是真正的为该目标而努力,不偏航,这几乎是所有决策者想要的结果。而现在国内的行情是,决策者是这么想的,但到执行层面,可能个人KPI也达到了,但考核方向跟目标有没有关联,不清楚,到最后整体目标还在那,一动也不动,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在原地打转…
而且对于企业来讲,执行一个中长期战略,需要分解为不同阶段的短期目标,而这种目标往往有以下普遍的痛点:
1、目标缺少量化追责体系导致大部分目标完不成;
2、有量化追责体系的目标往往定的过高或者过低,导致无法激励无法追责;
3、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很多初期的工作需要比较及时快速的调整,但一般在大企业内,决策链长,原有体制不支持该类操作,一脉动则牵制全身。
4、存在严重的跨部门协作壁垒,相互之间依赖强,难协调量责难(如我上篇文章所讲的本位主义)
OKR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目标聚焦难,难激励难追责或者不及时,本位主义,决策调整麻烦等),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体现了OKR的管理思想:
1、决策层的充分授权和信任;
2、团队氛围公开透明,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
3、长期主义,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注重反馈和及时调整,注重团队的培养;
4、以激励为主
而这思想与近几年倡导的精益创业,精益开发和前几年兴起的敏捷开发是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要我说,其底层思维和道理是一致的,之前圈内有人按照敏捷宣言模式创造了OKR宣言,我认为非常典型精炼:
个体和沟通高于 职级和分解
结果和贡献高于 工时和绩效
创新和试错高于 常规和传统
市场的成功高于 方案和设计
所以OKR虽好,但却是需要企业具备一定条件,存在这样的土壤。从现在国内使用OKR的企业(谷歌、字节跳动、百度、华为等)来看,大部分也不是全局开放,而是传统KPI结合OKR来进行管理(独立的增长团队基本都是的)。这些可以开展OKR管理方法的企业也一般都存在这样的共性关键词:
1、年轻
2、创新
3、精英文化(员工综合素质高)
4、高度协作
5、新业务
6、不打卡…
总结一下,其实管理就是打太极,不存在一套万能的制度能长久支撑企业的发展。OKR是一种新的聚焦目标、关注结果、灵活机动的管理方法。但我认为大家不要学成死的框架子,要理解其思维。实际使用时要理解其优势、缺陷以及必备条件,因地制宜,不盲从,适合自己企业最重要。不过OKR这种管理思维绝对是每个企业需要的,完全可以用于关键团队之间的。
OKR表格:https://docs.qq.com/sheet/DUFNQSGFhZ0hFdWdl?c=A1A0Y0
OKR会议:https://docs.qq.com/doc/DUGJtZHpNZkxUS1p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