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某些媒体平台上,阅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形形色色的书架,满满当当的书籍,让人不禁眼花缭乱。
但时不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这些书,从买回来就“死”在了书架上,只有吃灰一条路。因为,从把它们放进书架那一刻起,主人就彻底遗忘了它们。
难道书籍只能成为装饰品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02
让书籍成为“花瓶”可悲,“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地,很多人会感叹,读了很多书,生活依然没有什么起色,问题出在哪里呢?
因为,书不是读了就行的,还必须“消化吸收”,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这个道理,也是读过山口周的《阅读变现》后,我才慢慢理解的。
而作者之所以有此感悟,也正是源于自身的经验。
山口周大学时学的是哲学,研究生课程主修美学美术史学,但毕业后他却进入完全不相关的商业领域,在外资咨询公司工作、出版多本商业领域著作、在培训机构授课。而他在《阅读变现》这本书中也说过,商业领域的知识都是自学的。跨领域能够做得如此成功,正是源于他独特的阅读方法。
“变现”是很多人追逐的目标,许多课程文案也是以此作为卖点,“月入过千”“月入过万”不一而足。
但如果大家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读《阅读变现》,可能会略感失望,因为书里的“变现”并不是像很多课程里说的,通过阅读能够让我们赚多少钱,而是把阅读和自己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用阅读打造独特个人知识IP,实现自我增值。
当然,个人IP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力有了,“变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算是“曲线救国”的变现方式吧。
03
那么,这种阅读独特的魅力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领略下吧。
首先,读什么?
作者认为,作为商务人士,应该阅读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两种书。
其中,阅读商务类书籍是从事商业工作的基础,打造的是基本能力。而阅读通识类书籍则是为了塑造个性,让你可以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在附录中,作者还结合80余位咨询界精英的推荐,贴心整理了一份商务类阅读书单,一共有71本,从基础到进阶,全面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阅读需求。
书单呈曼陀罗状排列,按照“从中心向外沿”的顺序去阅读。小白可以从最基础的中心部位开始,然后依次向外扩展。
作者特别强调,商务类书籍,读经典书籍就够了。那些畅销书和新出的商务书籍,很多都是把以前的案例换个包装重新解说,“换汤不换药”。而解读经典商务书籍的书,永远无法代替原著。
对于通识类书籍,作者也给出了7个阅读方向:哲学、历史、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脑科学、工学、生物学、文化人类学。
其次,怎么读?
在作者看来,从头到尾精读是没有必要的,一本书中一般只有20%是精华,阅读就是找到这20%精华所在。当然,为了找到精华,一带而过跳读全书还是必要的。
如果说阅读商务类书籍是遵循“少而精”原则,那么阅读通识类书籍就是“多而浅”。
对于商务类书籍,摘抄和笔记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笔记的目的是为了以后重温,而商业社会是瞬息万变的,今年出版的书,可能几年后观点就过时了,所以,笔记就不用了,直接实践就行了。
对于通识类书籍,因为内容太多了,全都记住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用三个步骤建立一个知识网络,随时提取这些信息。
第一步,在关键内容处划线,标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第二步,重温划线部分,选择5个部分(至多9个),放入自己的“信息鱼笼”。
除了摘抄,还要将这些摘抄内容对于商务工作和生活的“启发”写出来。如果可以,还可以根据“启发”记录下一步行动假设。至此,书籍和现实间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这本书就被我们真正“盘活”了。
第三步,设定“鱼笼”主题,方便“随后检索”。
阅读通识类书籍,是为了让人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作者提出的“乘法思维”,让人不禁眼前一亮。比如乔布斯就是把设计和电脑科技这两个方向结合,打造出了苹果这个总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公司。
0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了山口周先生的《阅读变现》,让我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反思自己以前的阅读方式,以及如何在阅读和生活间建设一座桥梁,让书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也最大化地发挥一本书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