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23 课例研讨《再见了,亲人》

223 课例研讨《再见了,亲人》

作者: 微雨A | 来源:发表于2021-10-07 00:30 被阅读0次

这一周我们正好在学习历史题材类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并不少见,这类课文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也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可能是我觉得学生身上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品质。这一类课文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但由于这类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情感体会上会有一定的代沟,那么这类课文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我努力从于老师的课堂中寻找答案。

研读于老师的课例,我们会发现语文的听说读写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落实的特别好,特别扎实。而且,无论是什么题材的课文都离不开这些语文的基本训练,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1.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之中。

我们知道革命传统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品读中自然而然的受到启迪和感染。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于老师几乎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读,熟读。我们知道听懂和读懂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课堂上于老师先检查预习(生字、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就开始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怎样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于老师先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哪几件事?以问促读。学生边读边画,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厘清了三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了“雪中送炭”,清除了学习障碍。接着就是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感,读出情感。

我们来看看于老师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1. 谁来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向大娘道别?

2. 和“大娘”说话要动情,“大娘”要叫的亲切。

3. 转入回忆,声调要变低,速度要放慢。

4. 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

5. 逗号,为什么老师停了较长的时间?

1.2是读出角色感,3是朗读的技巧,4.5是体会情感。纵观这五步,有朗读中角色的定位,技巧的指导,还有情感的渲染,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指导和示范,学生读懂了内容,读出了情感。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书读好了,语言就内化了。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把万能钥匙。

2.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主题

渲染历史背景,助力学生走近文本。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在和平且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对于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知之甚少;对于革命先辈和群众为何要作出如此多的牺牲,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之前,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必要的历史知识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披文以入情”,以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

本节课上,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于老师及时地补充了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有效铺垫。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于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这样处理会不会太简单了,补充一些视频资料会不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也在反思,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我补充了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是不是过度使用资料了。如何恰当使用资料,避免过度使用资料影响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深入品味,是我在课例解读中较为困惑的一点。

3.深入文本,立足语言训练。

于老师常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语言医生,在课堂上要随时捕捉时机,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本篇课例中,于老师主要进行了说和写的语言训练。

关于说的语言训练,本节课上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对谁说的话?通过预习,你们明白了吗?

生: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向朝鲜人民说的话。……地点在火车站。

师:不要紧张,请你重新把话组织一下。你一定会说得更好。

生:(重说)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在火车站向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好多了!

师::请别忙坐下。你考虑一下,志愿军是向全体朝鲜人民说的吗?在火车站说的这些话叫什么话?

生:是对到车站送行的朝鲜人民说的话,是,是……

师:和前来送行的人说的话叫什么话?

生:(忽然想起)是告别的话。

师:(高兴地)对呀!明白了这些,我想,你会把老师提的问题回答得更好。说说看。

生: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告别的话。

看到这组语言训练,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自己做的并不细致,可能对于这个环节,我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止于第一组问答。于老师却抓住这样不起眼的一处,随时进行语言训练,向前再走一步,从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看,这样的语言训练很巧妙,也很有必要。这样长期做下去肯定扎实有效,学生的表达会逐步提升,这也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会完整表达。

第二处语言训练就是落实到写上。语文学习是一个感悟、吸收、内化,转化的一个过程。有了前面的情感和方法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情感基调。再加上于老师的写作切入点新颖,很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写出、写好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写作环节,于老师依然是先给出方法,引导学生说,在说中理清思路,知道写什么,更知道怎么写。这个指导写的过程完全适合于我们的作文教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3 课例研讨《再见了,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anltx.html